耶鲁大学数学系最年轻的教授来自大常州!他的成就震惊全球!
他就是——恽之玮,1982年出生于江苏常州。数学家,耶鲁大学数学教授。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北京大学理学学士。2017年12月3日,“科学突破奖”颁奖典礼揭晓,恽之玮获得“新视野奖”。
恽之玮自幼酷爱数学,小学四年级起参加数学奥林匹克,其间获《小学生数学报》竞赛及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复赛一等奖。1995年进入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教育改革试点班”,开始中学学习。初中期间系统学习中学数学奥林匹克知识,先后得到国家、省级数学竞赛的六个一等奖。1998年获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江苏赛区一等奖。1999年再次参加全国高中数学联赛,获江苏赛区第一名,在同年三月的八次测试、两次选拔考试中位列第一。他所获得过的殊荣还有很多。远不止于此。
2000年保送进入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同年获北京大学新生“明德奖学金”。本科四年期间平均学分绩点排名均位列第一,每学年皆被评为三好学生,2004年获得“北京地区高等院校优秀毕业生”称号。同年进入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深造,2009年5月获哲学博士学位。
2009年至2010年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任研究员,2010年起至2012年春季学期为马萨诸塞州技术院数学系讲师。2012年12月因其在“表示论,代数几何和数论等方向诸多基本性的贡献”荣获拉马努金奖,评奖委员会的赞誉是:“在30岁的时候,他已经成为现代数学的一位青年领袖。”,同年秋季学期入斯坦福大学任数学助教授,2015年4月起任副教授。2016年起任教授。
2018年美国“科学突破奖”获奖名单12月3日在美国航天埃姆斯研究中心揭晓。包括恽之玮、张伟两名中国籍学者在内的7人获得面向年轻学者的“新视野数学奖”和“新视野物理学奖”以表彰他们在科研生涯早期取得的成就。
这些经历,在我们听来好像是很陌生,很是遥不可及。恽之玮是别人家的孩子,但是他是如何锤炼、磨砺自己的呢?不必说,背后却凝聚着他的刻苦钻研与坚持不懈。一步一步地制定计划,抓紧时间不断思考更简单的解题方法,到一点一点地深入研究,这有着常人不能承受的枯燥与挑战。
更让人动容的是恽之玮身上散发出来的人格光芒,他始终致力于青少年的教育,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家乡,始终奠基着常州孩子们的成长。
2017年恽之玮曾回到母校省常中,交流会上,恽之玮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学习生活的一些经验和心得。恽之伟说:“集中注意力是一种最基本的习惯,在社会快速发展的环境下,专注于一件事,不受干扰并坚持下去是很难得的。”恽之玮坦言,自己没有微信,也不用智能手机,说时,他从口袋中掏出了一款诺基亚的直板手机。“现在是科技的时代,但我的期望却是反方向的,我们觉得我们不能过多的依赖电子产品,特别是手机。对我们的工作来说,手机是一个会让我们分心的东西。它影响了我们的思考,尤其是对于事业处在上升期的人来说,手机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思维方式。”恽之玮表示,因为自律性不好,所以自己一直没有用智能手机,与朋友往来大多依靠电子邮件。同时,由于自己不用微信,所以大多数的人也不用微信来联系他。
2011年恽之玮也曾到过母校局前街小结,他用一个又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串联出他与数学相识、相知的过程。恽之玮告诉同学们:“数学的魅力在于有工程师的严谨,有音乐家的创造,也有诗人的浪漫。不同点在于,唯有数学才有对错。”
恽之玮幽默风趣的言语中,闪烁着做学问的原则,正如他说:“解不出的题可以找同学一起研究探讨,但不要翻看答案,任何时候都不要作弊。”他用“天生我才必有用,你们要选择最合适自己的特长来发展”这句话来鼓舞学生勇于开拓,并不断寻找适合发展的方向。
每一个人的成功,并非是一日之功,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也没有谁能一直成功。成功背后,只有一路的坚持、努力、奋进。当我们羡慕他人之时,更是要将此化为激发自己的动力,让自己向优秀学习!恽之玮是常州的骄傲,我们也可以成为常州未来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