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农历九月,是一年之中最美的一个月,也是丰收的月份。金秋送爽,这在视觉和触觉上,给了九月完美的体验。金色背后是一年丰收的喜悦,而清爽宜人的天气则赋予游人更多的好心情。秋色宜人,友人们登高望远。九九话重阳。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中国传统节日,至今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乡音乡愁 一个从古诗里流传至今的节日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常被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古有重阳登高望远、赏菊吟秋的风习。在历代诗文中,重阳节与菊花结下了不解之缘。而身逢乱世的诗人,往往借写菊花表达厌战、反战之情,此时,菊花是作为战争的对立面出现的。
这里有王维的乡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也有李清照的亲情,《醉花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里有李白的怀才不遇,《九月十日即事》——“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也有王勃的坎坷一生,《蜀中九日》——“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这里还有一代伟人毛泽东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慨,《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这一首首的诗词,也在向今天的人们讲述一个个的重阳故事。
重阳美食 一个离不开饮食的节日
古往今来,中国人以坚韧著称,擅长化悲为乐,凡事都要和吃扯上边。比如说,明朝时候,杭州人把清明节过成了郊游节,妆饰一新,出门踏青,扫完墓就地野餐乐饮。重阳节亦如此。按《易经》说,九为阳数,九月九日,重九之数,是阳气极盛时。三月三踏春,九月九踏秋,秋收时祭天祭祖,佩茱萸饮菊花酒求寿。诗人曹丕认为重阳节要“享宴高会”——“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中国人最重饮食,正经重阳节传统食物,就是重阳糕。最初是隋唐之际,重阳节还带祭祀秋天的任务,黍秫收获,于是用黏米来做糕,大家边吃边感谢上苍;富贵人家用枣子和栗子混合做,图个香甜。北宋末年,重阳糕已经成了规模:蒸得了糕,还要加石榴子、栗子黄、银杏、松子肉,上面插剪彩小旗,为了图漂亮;偶尔还会加猪羊肉和鸭子。明朝时还有种玩法,是拿重阳糕搁儿女额头,祝愿:“愿儿百事皆糕(高)。”取谐音,图个吉利。历来重阳糕配方不一,但高热量、高糖分是必须的:无非为了大秋天,补一补气罢了。
菊花酒。中国人自来喜欢吃花喝花,不独菊花一味。屈原“夕餐秋菊之落英”,是直接吃的。曹丕趁重阳节,给钟繇送菊花,认为那天一切植物都萎靡,只有菊花“纷然独荣”,若非“含乾坤之纯和,体芬芳之淑气”,怎会如此?菊花用来泡茶就很香了,泡酒更妙。而诗人孟浩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则是中国人过节走亲访友最好的诠释。
重阳陪伴,一个升温亲情的节日
一项调查显示,仅四成网友回家吃饭、陪伴父母。重阳节至,“给父母做菜”的活动,也引发许多共鸣。有人感慨,飞过大半个中国陪母亲吃宵夜面条,“所有的幸福都在锅里冒泡”。然而,重阳节之后,子女如何在老人的日常生活中“刷”出存在感,仍是个问题。
老龄化、“独一代”,流动时代、“指尖”社会……当这些元素叠加,我们看到的,不仅有“空巢老人”“异地养老”的心酸与烦恼,还有现代节奏下两代人相处模式的变化与挑战。或许,我们无力改变“分离两地”的状态,也无必要重拾“几代同堂”的方式,但至少,可以让父母感受子女的存在,获得精神上的慰藉。除了逢年过节给老人“送点啥”,更重要的是日常生活中替他们“想点啥”,帮他们“做点啥”。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信息时代,子女可以利用更多技术手段,和老人一起分享彼此的生活。转型社会,我们更需把这份孝心,扩展到身边的老人,让变老的过程不再孤独。
为了让重阳节更有仪式感,我校团委组织开展重阳活动,第二届“见字如面、情深如初”主题活动开始,请大家写封信给亲人长辈,叙写思念。此外,我们还增设朗读亭,大家可以以朗读的形式表达情感。
我们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耐心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