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我们为大家介绍24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大寒。
民谚有云:小寒不如大寒寒,大寒之后天渐暖,过了大寒,又是一年。
民谚有曰:“大寒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大寒是一年中阴阳转换的重要时机,也是冬天结束,春季到来的转折点。
这个大寒的“大”字,就是终结的意思,到头的意思。民谚中有“大寒到顶端,日后天渐暖”一说,这时候,才会明白古人用字之精心,没有把最冷的日子叫大寒,而将大寒错位移到二十四节气最后。实在得佩服二十四节气的名字起得个个经得起岁月的推敲和审视。
二十四节气过完,一年就算过完了,中国人最讲究的春节就要到了。所以,民谚又有“大寒过了就是年”一说。这和民谚中另一说“进了腊八就是年”的传统是一致的,相互呼应的。过年日子,一天接近一天,日渐热闹起来,让人充满喜悦的期待,是大寒整个节气里的主旋律。在中国所有的节日里,春节当稳坐于第一把交椅的位置上,大寒这一节气,自然也就在二十四节气中不同凡响,连带着节日的喜气而有了红红火火的意思,大寒中“寒”字,自也有了些温暖的温度。
虽然都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但大寒在这二十四节气中所占据的位置不一样,很有些统领二十四节气,一览众山小的意思呢。
大寒节气,大气环流比较稳定,环流调整周期大约为20天左右。此种环流调整时,常出现大范围雨雪天气和大风降温。当东经80度以西为长波脊,东亚为沿海大槽,我国受西北风气流控制及不断补充的冷空气影响便会出现持续低温。同小寒一样,大寒也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近代气象观测记录虽然表明,在我国部分地区,大寒不如小寒冷,但是,在某些年份和沿海少数地方,全年最低气温仍然会出现大寒节气内。所以,应继续做好农作物防寒,特别应注意保护牲畜安全过冬。
大寒时节,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多为6℃至8℃,比小寒高出近1℃。“小寒大寒,冷成一团”的谚语,说明大寒节气也是一年中的寒冷时期。
对于某些作物来说,在一定生育期内需要有适当的低温。冬性较强的小麦、油菜,通过春化阶段就要求较低的温度,否则不能正常生长发育。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常年冬暖,过早播种的小麦、油菜,往往长势太旺,提前拔节、抽苔,抗寒能力大大减弱,容易遭受低温霜冻的危害。可见,因地制宜选择作物品种,适时播栽,并采取有效的促进和控制措施,乃是夺取高产的重要一环。
小寒、大寒是一年中雨水最少的时段。常年大寒节气,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雨量仅较前期略有增加,华南大部分地区为5至10毫米,西北高原山地一般只有1至5毫米。华南冬干,越冬作的这段时间耗水量较小,农田水分供求矛盾一般并不突出。在雨雪稀少的情况下,不同地区按照不同的耕作习惯和条件,适时浇灌,对小麦作物生长无疑是大有好处的。
自古以来,文人雅士都喜爱亲近自然,触景生情,轻声吟诵。大寒时节,让我们一起来品味古诗词中的那些寒寒之美。
《岁寒知松柏》【宋代】黄庭坚
松柏天生独,青青贯四时。心藏后凋节,岁有大寒知。
《苦寒吟》【唐代】孟郊
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
敲石不得火,壮阴正夺阳。调苦竟何言,冻吟成此章。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