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开展课题研究,利用休息时间,我在线搜集资料,自学了多篇有关情境教学的论文,了解到了情境教学的国内外发展过程,对情境教学有了较完整的认识。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情境教学在20世纪50年代有重大发展,把情境教学推向一个新阶段的,当推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格奥尔基·洛扎诺夫,他首创暗示教学法,这是一种充满乐趣的、舒适的教学方法,它将学习和唱歌(音乐)、、游戏、演戏等结合起来,启发学生自觉学习,寓教于乐,让学生感到学习的每一分种都是一种享受。暗示教学的本质就是情境教学。洛扎诺夫说,暗示教学就是利用一定的情境,“创造高度的动机,建立激发个人潜力的心理倾向,从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这个角度出发,在学习的交流过程中,力求把各种无意识的暗示因素组织起来。”格奥尔基·洛扎诺夫在《速成教学和人的潜力》这样说道。
国外也有不少教育家在他们的教育论著和教学实践中留下了对情境教学的思考与经验,例如,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卢梭的爱弥儿中自然情境的利用,杜威的关于“我们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的主张,苏霍姆林斯基的大自然的书和他的情境教学实践等。
教学中运用和创设情境问题在美国教育家杜威那里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他说,“我们主张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他从实用主义经验论和机能心理学出发,批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并就教育本质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他主张“从做中学”。“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它使得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了起来。由于人们最初的知识和最牢固地保持的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因此,教学过程应该就是“做”的过程。在他看来,儿童能从那些真正有教育意义和有兴趣的活动中进行学习,儿童生来就有一种要做的事和要工作的愿望,对活动具有强烈的兴趣。对此要给予特别的重视。如果儿童没有“做”的机会,那必然会阻碍儿童的自然发展。
杜威还认为,好的教学必须能唤起儿童的思维。所谓思维,就是明智的学习方法,或者说,教学过程中明智的经验方法。在他看来,如果没有思维,那就不可能产生有意义的经验。因此,学校必须要提供可以引起思维的经验的情境。作为一个思维过程,具体分成五个步骤,通称“思维五步”,一是疑难的情境;二是确定疑难的所在;三是提出解决疑难的各种假设;四是对这些假设进行推断;五是验证或修改假设。杜威指出,这五个步骤的顺序并不是固定的。由“思维五步”出发,教学过程也相应地分成五个步骤,一是教师给儿童提供一个与现在的社会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情境;二是使儿童有准备去应付在情境中产生的问题;三是使儿童产生对解决问题的思考和假设;四是儿童自己对解决问题的假设加以整理和排列;五是儿童通过应用来检验这些假设。这种教学过程在教育史上一般被称之为“教学五步”。在杜威看来,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儿童可以学到创造知识以应付需求的方法。但是,他也承认,这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经过学习,我觉得,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主动、更自觉、更有兴趣地学习。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文本的种类,合理选择最恰当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培养思维,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设计部编版初中语文七(下)《邓稼先》的教学设计中,我选择了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颁奖典礼的一段视频,要求学生一起观看北斗三号导航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的视频资料,并深情朗读谢军的颁奖词。接着,要求学生从文中汲取邓稼先的感人事迹,全面了解邓稼先的基本信息、巨大成就、人格魅力,尤其是充分认识到了邓稼先对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所做出的突出贡献。然后,细读课文,勾画出文中对邓稼先进行评价的语句,结合关键词语和具体内容谈对邓稼先精神品格的理解。通过深入领会邓稼先领导大家做出历史贡献的原因,深刻认识邓稼先的伟大人格。最后,要求学生完成为邓稼先写一段颁奖词的任务。
教学实践中,2020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词的真实情境,不仅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写邓稼先写颁奖词的热情,而且也推动了学生的认知与思维的发展,为之后学生学写颁奖词奠定了基础。学生在充分阅读、吸收消化后,邓稼先的人物形象、精神品格已经在学生脑海里立体呈现,那么写作颁奖词就是让学生通过优美的语言文字把内心的情感真实地、创造性地表达出来。这是对学生书面表达的鼓励,更是对学生独特感悟的尊重,使每一位学生都获得充满个性化的体验。学生在各个环节都能始终保持学习的兴趣,主动理解,积极思考,大胆创作,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