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PBL丰富的国际经验大背景下,夏雪梅博士《项目化学习设计》一书针对我国中小学教师、学科课程教学现状,立足学科、基于课程标准、指向核心素养,探索梳理出适合本土的项目化学习理论与实践,并给出了具体详实的案例分析。本书分为四大部分,分别是:学习素养与项目化学习、项目化学习的设计、学科项目化学习设计和跨学科项目化学习设计,既有理论指导,又有案例实践,让我对项目化学习有了一个更清晰更具体的认识,读之受益匪浅。
在前三个部分中,对于为什么要做项目化学习、驱动问题的设计以及数学项目化学习设计很有收获,下面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1.益于学生 vs 益于师生
初次接触项目化学习是参加梦想课程的培训,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你能不借助测量工具就快速测量出教学楼的高度吗”,问题一抛出同学们就开始热烈的讨论,有几个孩子提出了策略,但总逃不出用绳子、用尺子等方法,虽然同学们并没有给出好方法但老师并没有生气,而是首先表扬了同学们头脑风暴、积极思考问题的宝贵品质,老师们也发现了孩子们不同于平日课堂上的上课状态。接下来时间同学们学习了比率、方程、三角形、三角函数、三角形相似等知识,到最后一节课,同学们恍然大悟,利用身高、影子的方法真的测量出了教学楼高度,求解高度的过程也都用上了所学的知识。因此,我对项目式学习的初次印象是,这是一个能够调动学生全脑参与、主动探索知识、真正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式,甚至一些学习不良的学生也都能积极地投入进来,这是一个十分益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读了《项目化学习设计》一书后,我又发现,项目化学习不仅益于学生,同样益于教师,是一个益于师生的学习、教学方式。首先,老师的问题十分有趣,不借助测量工具去测量高楼对学生而言不可思议;其次,后续的学习与问题息息相关,循序渐进;最后,学生方案汇报进行对比老师给予反馈评价。所以可以看出,不论是驱动问题设计、学习过程设计,还是学习结果评价,处处体现着教师的用心和设想,这比单单设计一个问题情境、一节课要花费更多的心思,更考验教师对知识体系的掌握、对学科知识的安排整合以及教师个人的教学创意。因此,于师于生,项目化学习皆有益。
2.驱动问题优先 vs 知识能力优先
驱动问题是学生最先接触到的项目式学习第一部分,驱动问题对于激发学生注意力、使学生投入到项目探索中具有关键作用。我联想到老师的测量教学楼高度问题,这与学生的经验进行了联系,后来老师也给我们介绍了“迷你高尔夫”项目,是让学生自主设计高尔夫轨道让球进洞,这涉及到角度转弯问题。两个驱动问题的共同点是都与学生的经验联系起来,找到了学生感兴趣的、贴切的情境,所以当时我认为,要设计一个项目化学习,首先要找到一个学生感兴趣而且能与学科知识联系的驱动问题,然而这个驱动问题比平常一节课的情境引入要难设计多了。
那么对于设计驱动问题,除了可以联系经验来设计之外,还有那些方法呢,夏雪梅博士告诉我们,还可以将具体内容问题提升为更本质的问题、将真实性问题转化为概念性问题,还可以从学生那里获得驱动问题的雏形,以及运用“冲突、论争”的问题,并且每种方法给出了详细的说明。读过之后,我又明白,驱动问题只是入项活动的一种体现,它是学生接触的开端,就像是一节课的问题情境,一味地追求有趣反而会打乱甚至丢失知识的系统探索,而要设计一个项目式学习,可以选好学科领域知识、高阶思维和能力,就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根据目标,明确目的,将本质问题首先提炼出来,再来设计驱动问题才是有效的设计项目化学习程序。
3.稍难的应用题 vs 真实的代入感
“项目化学习是主餐,而不是甜点,项目化学习处于课程的中心,而不是边缘。”这个定位表明,项目化学习一定要进入基础型课程。地理作为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势必也要开展项目化学习,因为“地理项目化学习能锻炼学生在面对复杂问题情境时的整体数学思维和决策能力”。夏雪梅博士在书中提到可以采用身份带入的方法,将学校变成一个模拟的“学习场”,还可以征求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将日常问题地理化等等。
读过之后,“真实的代入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我个人进行了地理项目化学习设计的尝试,从如何
整节课下来,相对比传统教学模式,学生的参与热情十分高涨,小组讨论十分激烈,确实验证项目式学习能够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当然,作为尝试,还发现很多不足需要改进,因此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也给出了一定的留白空间,希望学生发挥所能将数学节付诸现实。
初读此书,所得甚多但还较为浅显,继续学习,同追求心智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