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学习”和“深度学习”的对比时,有这么一段话引起了我的思考:人类最初的学习活动是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进行的,是在直接经验中的学习。随着语言和文字等符号体系的发展,尤其是科学知识的扩展,人类要学习的内容越来越多,于是创造出相应的间接学习方式——借助各种符号体系进行的学习。这是一种高效率的学习,始终不能离开学习的经验背景,并且必须在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中对所学内容进行理解、消化、巩固和提高。
间接学习方式更高效,但离不开直接学习经验的背景,而且在同化和顺应的过程中,必须沉浸在实实在在的生活背景中、在真实的实践活动驱动下完成并加以巩固。这个认识,和课题中对于“情境”的研究不谋而合。在认识到情境对学习的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后,一鼓作气又阅读了有关教学情境的期刊和硕博论文,重点关注到以下三方面:
1.情境是符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的学习环境。 学生的原有经验是进入教学情境中的重要基础,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使学生的原有经验通过再创造,获得新的意义,从而使学生产生新的发展。
2.情境包含丰富的学科知识、能力因素以及与相关学科的因素。 知识之间,学科之间,能力及外部世界的诸多因素是相互联系的。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下,通过适当的方式将零散的、隐伏于特定问题中的诸多因素相互联系与综合,使学生获得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使学生在非认知方面(如情趣、态度、价值观、合作交流能力等)获得发展。
3.情境具有调动学生积极学习和成长的情意因素,具有学生参与的角色要素。 良好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充满自信的参与到学习之中,使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有机地结合,从而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必须具备调动学生参加学习活动的积极学习和成长的情意因素。学生的参与性是新课程的教学环境的基本要求,教学情境必须具有学生参与的角色要素,从而让学生较快地进入到建构性学习活动中来。
结合教学实际,我认为:教学除了要基于学生已有经验,搭建“最近发展区”的支架,体现“做中学”的参与性以外,还要注意以下两点,这两点也是在设计和实施中容易被忽略的。
1.情境的内核就是问题
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的期望与学生对教的期望都处于一定的情境中,而创设情境一般都基于问题,归于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可以认为:情境的的内核就是问题。围绕有效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将教材内容生活化,生活内容问题化,问题内容学习化,学习内容应用化,并使现实问题成为师生共同关注的课堂热门话题。围绕共同的话题,师生才能产生对话与交际互动。
2.情境要和教材连接
教学情境的设计必须首先基于教学目标。在情境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情境走向教材,引发学生解读教材,将教材学习和生活学习有机融合,在生成现实学习目标的过程中,逐步强化目标意识。
对于问题设计,是早就意识到,但苦于没能取得重大突破的瓶颈。尤其是在信息课中,如何用问题串串联起零散的操作点,推动观察和思维;而情境和教材连接,则是我在读到这段话后才恍然:原来我的课堂一直欠缺着这种连接。对教材的研读不仅仅是教师的事,也是孩子们学习的必经过程。为了避免照本宣科,我不知不觉带领他们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看来,这也将是下一阶段又一个改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