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最早最完备的教育文献——《学记》对教学如何开展提出:“君子之教喻也”,强调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循循善诱教导学生。《学记》进而指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和。和易以思,可谓善喻也!”,意为教学不是灌输知识,而是结合情境,采取正确的方法引导、鼓励和启发,让学生领会和通达。
据《论语》记载,孔子在教学中擅长循循善诱,启发学生。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里的“愤”和“悱”就是面对具体的情境时,采取适当的办法开导学生。让学生能够达到“举一反三”的境地。孔子十分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从他的言论中不难发现,孔子时常启发诱导学生,让学生自己领悟。
春秋战国时期的孟子曾经也指出教育学生要善于启发诱导,这也有创设情境之意。有句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根据接触环境的不同人们也就产生不同的变化,《文心雕龙·物色》中也提到“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外界景物的变化往往能使人受到感染,产生情绪,足见外界环境和不同情境对人是有很大影响作用的。
当代专家和学者对情境教学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为情境教学在我国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丰富的经验,先锋人物当属江苏省特级教师李吉林,她在汉语情境教学中的应用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了探索儿童的幸福感、有效学习和全面发展,李吉林老师经过30多年的研究,为儿童建立了中国式的情境学习范例,她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教学为研究对象,总结出情境教学本身所具有的四个特征:“形真、情深、意远、理寓其中”。李吉林老师还抽象地总结了儿童的心理特征,从儿童具有的共同的特点和理解规律出发,总结出创设情境教学的几个要素,概括起来就是利用“形、美、情、周围世界”作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注重学生的感受、培养创造性思维、达到情感教育的效果,培养学科。以上的研究和经验,为情境教学的推进提供了实践基础和理论支撑,李老师进而提出了要不断发展情境教学,使其趋于更加完善、系统。
1996年召开的全国“情境教学—情境教育”学术研讨会,主要围绕情境教学、情境教学的意义、情境教学的实质、情境课程、情境教学在语文中的运用、情境教学研究的特点等五个方面进行讨论。情境教学实践在此阶段获得的显著成效,为我国在其他各学科广泛开展情境教学起到促进作用。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查阅可知,有关情境教学的文献不胜枚举,说明国内较早就有不少人进行情境教学的研究,而且关注度一直很高,其研究范围涵盖各个教学阶段的各门学科,就初中生物而言,较多采用实践研究阐述,具体包括情境教学与学习兴趣、创设方法、问题情境、实验情境、情境素材、教学方式等,表明情境教学在初中阶段有可实施性,为广大学者继续研究这一领域提供有利的背景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