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教研>>课题研究>>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情境教学实践研究>>学习心得>>文章内容
栏目列表
殷轶曌对于情境作用于教学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1-12-20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杨丽

在阅读了有关教学情境的期刊论文后,对“情境”“教学情境”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对于情境作用于教学的过程,以及教学情境涉及的相关策略引起了我的思考。

首先,从认识上看,我认可这样一个观点:情境是互动、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既是内部的,又是带有社会属性的。

内部的是指:一方面,新信息要获得意义,需要学习者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外来的新信息进行意义建构,从而生成自己的意义世界;另一方面,由于新意义的进入又会使原有的知识经验发生一定的改变,使得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丰富、调整或改造。这种双向建构的过程,无论是新经验的纳入,还是原有图式的激活、提取或重组,都需要学习者主动地、有意识地智力参与,同时学习者还必须对认知过程不断地进行自我监控、自我调整。这种认知与元认知的智力操作活动别人无法替代,只能由个体自身完成。

所谓的带有社会属性是指:学习是学生基于一定社会情境的实践活动。知识是学生与外界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一种交互状态,而不是简单的事实陈述;知识是学生协调一系列行为、去适应动态变化发展的环境的能力,而不是记忆背诵去应付考试的技巧。在对话与合作的教学情境中,既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也包括学生团体协作产生的对话。这种交互能弥补因个性差异带来的知识的缺陷、思维的局限、面临的困惑,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集体观念等社会性

基于上述观点和认识,对于“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实施,可以做出以下分析:

1.交互性学习是教学情境生成的前提条件。

教学场情境的生成与维持在于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行为的融合与交互。教学离开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情境则无法诱发生成,贯穿教学的主线(中轴)便无以形成。教学中师生交互活动的最好方式是教学对话。这是师生围绕教学主题共同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对话在教学中是间断的,又是系列的,对话者之间的关系也是弹性变化的。随着教学主题的探究进程,对话者之间的关系形成一种对话行为关系链。各种诱导、发问、刺激,可以使问题解决向更有效的方向发展 , 也使问题的知识含量有所增生。

2.“教学反思”中的元学习是教学情境维持的重要保证。

教学情境具有一定意义上的现象性与乐趣性,如果教师与学生把握不当将影响教学与学习质量,学生学得的或许是些肤浅的知识。既然教学情境的内核是问题情境,教师就应该把握住问题解决的教学意义,让学生在有效教学情境中意会问题解决的用意,使情境中理性与非理性有机融合。引领学生反思问题解决的过程, 以理智的好奇心去追问“是什么问题” 、“是相关于什么知识的问题” 、“是用哪些方法可以解决的问题” 、“从问题解决中我学到了什么” 等, 使学生在教学的反思中, 学会反思性学习即元学习, 也使教学场情境能回归到教学主题。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同济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劳动西路19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