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学期利用课余时间,我第二次认真地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此次读后的感受与第一次的有所不同。第一次是大致地浏览,对作者提出的建议只是有一个大框架的了解;而此次在第一次粗读的基础上进行研读,对作者提出的建议进行理性地分析和思考,从中提炼出适合本班级发展的教育理论,更好地为我们的工作服务。作者在书中提到:“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的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一学校和家庭,它们不仅要-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短短一段话,多次出现“一致”“同样”的字眼,旨在向我们强调家校形成同步教育的重要性。学校和家庭只有思想同步,行动同步,教育效能才可能同步。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家长很早就淡出学生的成长舞台,他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或工作忙,或文化素质低;部分家长在家庭教育观念和家教做法上存在偏差....家长们对家庭教育认识不到位,使学校教育异常艰难。如何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摆正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位置,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协同学校教育,共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才是当前最应该解决的问题。家校沟通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 首先,要增强家长的责任感。让家长明白家庭教育对孩子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自身肩负的重大责任,而不是仅仅把孩子往学校一送就不关己事。 其次,要转变家长陈旧的家庭教育观念和家庭教育方法。可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来帮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建立班级微信群、博客等,可在上面用心编辑或转发-些教育经典语录或案例故事,无形中对家长起到引导作用;适时转载一些优秀的育儿经,与家长共同分享等。 做好家访工作。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个别家访,和家长交换意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学生进行一致的教育,使家长积极配合教师搞好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只有家校形成合力,教育效果才可能是加法;只有家校经常联系,家长和学校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上统一思想,教育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学校与家长相互沟通、相互联系,保持学校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让我们用真诚架起一座沟通学校和家庭的连心桥,共同促进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吧! 《李吉林与情境教育》读后感 当我翻开了李吉林老师的《李吉林与情境教育》,在了解了她曲折的人生经历和成长过程,我深深地被李吉林老师在教育改革之路上艰苦跋涉、勇攀高峰的智者风范所折服,惊叹于李老师在不懈的追求探索、实践创造中迸发的四射激情,也会铭记李老师那颗为了心灵的寄托而焕发的永不褪色的可贵童心。李吉林创设的“情境教育”的理论学说,不仅开创了中国小学语文教育的改革先河,而且也把情境教育渗透到了小学音乐、数学等学科的教学之中。开拓了儿童心灵教育的探索之路,创设了诗画一样的意境,让语文教育展现的是蔚蓝的天空,是鸟语花香,是小河流水....达到了开启儿童智慧之窗的教育目的,是真正的锻炼能力、提高素质的教育。 情感是老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如果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那么他们彼此的距离感就缩短很多,教育教学也变得简单很多。由此我以后会注意到以下两点:第一是不是学生真正喜欢的,能否激发他们积极思考,获得最佳思维状态。有效的数学情境能赋予数学学习以生活情趣,既能拉近数学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又能将学生引入一种渴求参与的状态,使学习毫无外部强加或者强迫的痕迹。第二能不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量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生,活经验入手引出学习内容,这样学生乐于接受。数学情境作为沟通两者的桥梁,应该“深思熟虑,准确切入”,决不能想当然地“拉郎配”。由此可见如果没有很好地把握情境与知识内涵之间的联系,创设的情境就无法有效沟通生活中的原型与所学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情境就很难真正服务于教学,甚至会造成种种负面影响。 作为一名教师,我一定会认真纠正以往认识中的误区和片面之处,努力向李吉林老师看齐,从李老师身上汲取力量,从情境教育里吸收营养,滋润心灵,厚实涵养。我希望自己以后也可以在教学上象她一样真诚而勤劳地耕耘一辈子。让情境教育为更多的孩子插上飞翔的翅膀,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教育的快乐。《李吉林与情境教育》给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最高境界,让我认识到自己的课堂缺失了什么,给我们指明了需要努力的方向。向李吉林老师致敬!
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教研>>课题研究>>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情境教学实践研究>>学习心得>>文章内容
栏目列表
袁冬华《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发布时间:2022-01-05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杨丽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