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教研>>课题研究>>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情境教学实践研究>>学习心得>>文章内容
栏目列表
蔡玉萍读书心得四
发布时间:2022-05-25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杨丽

读书心得四

初中语文新课程的实施,特别重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实际就是把所学的学科知识和技能迁移到真实生活情境的能力和品格。要养成这种素养,意味着学生的学习应该是在一个又一个基于真实生活情境的主题或项目中通过体验、探究、发现来建构自己的知识,发展自己的能力,养成自己的品格。因此,发展核心素养的学习是人和真实生活情境之间持续而有意义的互动,在未来的素养教学中,情境设计能力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具备的核心教学专业素养。那么,应该怎样积累符合教学要求的情境呢?通过学习,我进行了梳理:

一、处处留心、善于收集

1.养成习惯,积累素材

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大量的人和事,哪些信息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用,这就需要我们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将每天所听、所看、所想的内容及时记载下来,形成一种积累素材的意识和习惯,把日常积累的素材连同相关的学科知识点记录下来,专门作一个文件夹,日积月累,自己就会拥有丰富的情境资源。《读者》是我一直喜欢阅读的杂志,阅读中发现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名二子说》,说的是苏洵给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取名的用意,全文如下:车辆的各部分-轮、顶、轸等等,各具其用,不可或缺。只有轼-车厢前那根横木,似乎没什么大用处;但若去掉它,看起来便不像一辆完整的车了。轼啊,我愿你在人们眼中,不要成为有可无的人。可车都得在辙车道上才能走,讲起车辆做的工作,却不会提到车道;可是,车即使翻了,马即使受伤死了,车道也不会受连累。无大福者无大祸,辙啊,愿你一生平安。

三苏都是唐宋八大家,而苏轼是语文教学中学生接触最多的大家之一,《取名》这则材料就可以运用到我们的教学中。

2.关注生活,发现素材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多深入生活,关注社会热点,关注校园生活,关注地区热点,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科学协调发展的问题,体现人文精神。这样才能使情境材料具有时代感,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实际。每年寒暑假,我都会搜集整理社会热点、重大事件,在开学第一课,用这些真实的情境开展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被瞬间点燃。例如,在虎年的开学第一课,我是这样运用情境开场的:虎年的春节,被感动包围着。一幕幕精彩时刻,一个个难以忘怀的画面:除夕之夜,一曲古风古韵的舞蹈《只此青绿》将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演绎的美妙绝伦,打动了亿万观众,文化的自信、文化的传承,会引发大家的共鸣;年初一,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正式上映,当听到那句“第七穿插连应到157人,实到1人”的时候,瞬间泪流雨下,那是直击人心的泪,因为热血所以感动;年初三,中国女足在激烈鏖战之后,实现惊天逆转,挺入决赛,我们热泪盈眶,因为坚持令人感动;年初四,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国旗飘扬,国歌响起,中国红出现时,我们热血沸腾,因为强大所以感动;年初六,铿锵玫瑰再次绽放,在0:2落后的情况之下奋起直追,终于涅槃重生,夺得了亚洲杯的冠军,因为胜利所以感动。感谢这些带给我们感动的人,因为每一个奋斗者都值得敬重!

3.利用互联网,寻找素材 

现在是科技时代,互联网给人们提供了巨大的便利,随时随地可以搜索我们需要的资讯。在互联网里,既有大量的最新时政热点,也有关于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资料,也有关于世界的信息……我们教师就一定要利用好这个资源,根据教学内容和主题我们可以搜寻到大量相关资料,以供筛选。每年的感动中国颁奖典礼,我一定会从网上下载,用于我的课堂教学。

二、有的放矢、筛选材料

积累了大量素材,若不注意筛选,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滥用情境材料,每处必用;重形式,轻内容,忽视实效性;多而杂,缺乏整体性和逻辑性;价值导向存在偏差,不具有教育意义;忽视学生个体的情感需求,忽视主体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上问题的存在都会影响到教学情境作用的发挥和主题教学目标的实现,会降低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因此,情境材料内容必须精心选择

首先,情境材料应立足学生实际。教师只有围绕学生所关心的或有能力关注又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现实问题组织教学,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中走向生活,把认知过程与生活体验融合起来,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其次,情境材料应紧密联系教学目标。苏霍姆林斯基说:“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感到知识是一种使人变得崇高起来的力量,这是兴趣的重要来源。”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中的重点知识,有的放矢地选取情境材料,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然后,情境材料应体现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教师应在认识学生感情发展的年龄特征及基本规律基础上,深刻挖掘教材,捕捉教材内容中的情感因素,精心设计情境材料,发挥情境材料的感染力、感召力,使学生产生一种情感反射,触动学生内心深处,并内化为行动,以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炼之以志,导之以行”的教学效果。

最后情境材料形式多样,包括故事、成语典故、诗文、名言警句、漫画、音乐、视频、新闻、辩论、小品等。不同形式的情境材料各具特色,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将各种形式的情境材料有机结合使用。情境材料形式的选择应以服务于教学内容,能带来感悟新知的情感体验为标准。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同济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劳动西路19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