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五
重视核心素养是近年来国际国内课程建设的新理念。拿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一书,前后翻阅了一遍,信息量非常大。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理解语文核心素养与“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
文章提到,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这就告诉我们,核心素养是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它不是游离于语文课程之外的,不是一蹴而就的。一方面,在提升核心素养的过程中,不能消弭了语文课程的特点。例如,不能过度使用语法修辞类知识进行所谓的“语言建构”,不能过度使用逻辑学知识提升思维能力等。另一方面,要避免通过强行灌输和机械训练等方式追求所谓的“提高”。“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预示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发生重大改变,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一个单向度的、线性的过程,而是让学生介入其中,不仅识记“是什么”,而且探究“为什么”和“怎么做”。核心素养就在这样的过程中,从低学段到高学段,逐步获得提升。核心素养具有鲜明的综合性、整合性特征。核心素养的综合性是指核心素养是诸素养方面(包括正确价值见、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综合。核心素养的整合性则是指核心素养是诸素养方的协调组合。核心素养涉及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容易被误解为三独立的部分,好像三个方面是可以一个个拆分、一个个实现的。其实,整体不能同于局部的简单相加,整体的内涵应该大于部分之和,就好比一盘美味佳肴,它然是由食材、辅料和调味品享任而成的但不能扣它们孤立地分京出业。因此,教师要理解和掌握核心素养的综合性和整合性。
“直实的语言运用情境”,要这么理解:
第一,这个情境所表现的内容是真实的。这并不是说非要是学生生活中存在的才称得上“真实”,而是指这个情境必须符合生活真实,是贴近学生既有经验,且符合当下学生兴趣的特定环境。
第二,除了内容真实外,情境中运用的语言也应是“真实”的。当我们处在语言
运用的具体情境中时,语言便表现为被每个独特的个体所使用的“言语”。如果这时的“言语”的确含有这一个体的个人理解和体验,那么它就是真实的,反之就不是真实的。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的作文能够在考试中拿高分,不去关注学生的语言实践,而是让学生模仿范文甚至背范文,导致有些学生学了满口的“假语言”,华而不实,虚假造作,无病呻吟,这就是脱离了“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
第三,“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还要求生活真实,即语文学习不能只是纸上谈兵,闭门造车,而是要让学生接触真实的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资源,为他们提供运用祖国
语言文字的机会。我们的眼光不能只局限在几篇课文上,而是要关注身边所有的语言行为。
总之,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学习,就是个体与情境持续互动中不断解决问题和创生意义的过程。情境是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逐渐形成,学科和跨学科知识与技能不断结构化的基础。
课标的解读,提醒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创设“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语文课程的特点,设计学生乐于参与、广泛参与和深度参与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激活语文学习与学生真实生活、经验世界的联系。应融合听说读写,联通课内课外,通过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整体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