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教研>>课题研究>>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情境教学实践研究>>学习心得>>文章内容
读书笔记五 情境教学对生物学知识理解能力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2-11-23   点击:501   来源:原创   录入者:杨丽

读书笔记五

情境教学生物学知识理解能力的影响

知识理解能力是指学生能把握生物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能阐述生物学的事实与概念等,并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说明有关自然科学现象和生物学问题的一种能力。生物学知识理解能力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也是学好一门课程应该具备的基础能力,情境教学可以极大程度地帮助学生在课堂上理解生物知识。

拓展情境素材,丰富课堂

情境素材多样化有利于呈现更加丰富的课堂,初中生的认知水平有限,而且形象思维占据主导地位,所以生物课堂中植入更多有助于学生理解的素材是比较有效的一种方法。情境教学法形式具有多样性,对其创设类型的归纳也丰富多样,比如利用实验、提出问题、播放音乐、形象展示、语言铺垫、对比分析、巧用比喻等多种方法创设。所以情境素材并非只来源于课本,还有利用实验演示,利用日常生活中相关的知识来学习知识,但是课本的素材是教师最容易发掘也是学生要熟悉的基本素材,比如说在很多情况下学生不会主动预习,所以对课本知识并不是很熟悉,那么教师就在课堂上肩负很大的责任。即便有多媒体的协助也要引导学生多看课本,给学生留有自主阅读课本的时间。

八年级上册《动物的运动》这一节书中有约20幅图片来展示不同动物的运动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从图中领悟图片的含义,并能举出其他例子。动物的行为一节里面,学生对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没有概念,那么就要举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利用图片、形象的事物引导学生思考。

情境的创设最好能给学生带来正向影响,避免一些无效情境的作用,比如在学习人体《输送血液的泵-心脏》一节,学生应该在学过之后理解,心脏是为血液循环提供动力器官,有的教师为刻意强调心脏的功能就举例说去某处的路上,发现有人被不法分子用刀捅伤心脏,鲜血汩汩直流…”像这样的案例是比较可怕的,学生一旦回想起心脏的内容,就会想起这样血腥的场面,这种效果不见得合适。教师讲微生物时如果频繁说微生物给生活带来的危害,就会让学生产生错误的认知,这样也不是创设情境教学的初衷,所以教师一定要学会辨别不同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启发主动思考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思维的根源在于解决问题,没有问题的刺激就没有思考、没有人的思维,因此创设问题情境在一定程度上能刺激学生主动参与课堂,问题情境也是情境教学比较重要的一个分支。创设情境可以从利用一幅图片、一段视频、从实验现象提出问题、从生活现象提出问题等。以学习《生命的世界》为例,本节课主要讲述生物圈、生态系统、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等等,这是学生初次接触生物这门课程,把司空见惯的现象变为概念。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周围熟悉的公园、草地、小溪等环境,观察多种生物的生活习性,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直接提出问题:同学们,环境是什么?与我们的生活有怎样的联系?我们熟悉的动物与环境又有什么联系呢?启发学生思考学习。在学习血液的成分时,教师展示两支装有血液的量筒,一支加入柠檬酸钠,出现分层现象,另一支正常,教师简述量筒的液体,并提问为什么会出现分层呢?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动脑思考,以更高的热情主动学习血液成分内容。在学习微生物的结构时,教师出示图片并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归结细菌和真菌在结构上的差异。让学生认

真思考问题和交流讨论问题也帮助学生发散思维,从别人那里得到启发,更激起了学生自己的学习积极性。

除此之外,还应该适当地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同济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劳动西路19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