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教研>>课题研究>>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情境教学实践研究>>教学设计>>文章内容
栏目列表
教学案例一 生态系统的组成
发布时间:2021-09-23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杨丽

情境创设:基于常州本地的一条河流-南市河的河流现状,引发学生参与河流生态系统的环境改造愿望,通过探究河流生态系统的组成、研究食物链(网),最终提出河流整改意见。通过该情境的创设发展学生生物学课程核心素养。

1 结合真实情境,在体验研究过程中发展探究技能

科学教育中的探究是要力图反映科学研究工作的真实情况,要求学生本人参与实践和问题解决,让他们亲历科学发现的过程,努力将新的经验和过去的经验相联系。

课前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调查南市河河流现状:观察水质、鉴别排污口、访谈周围居民、文献搜索南市河与周边河流的关系等等,形成调查报告在课堂上进行汇报。

本节课把发展科学探究与分析南市河河流现状的真实情境结合起来,进行调查研究,给予了学生观察、访谈、文献搜索等探究技能发展的平台。不仅将科学探究融合于学生实践活动中,还有效激发了学生参与河流环境改造的愿望,为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打下基础。

2 进行任务驱动,在参与求知过程中养成科学思维

科学思维是学生有意识地寻求知识的过程,是理论和证据相互协调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给予学生宽裕的时间去主动探索,参与寻求知识、理论和证据相互协调的过程。但是初中学生主动获取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有限,根据建构主义的理念,教师应当为他们的学习建构支架,这便产生了任务。

2.1 引导学生分类归纳

任务一:绘制一条生机勃勃的南市河,并对绘制的南市河河流生态系统成分进行分类。

2.2 鼓励学生模型建构

任务二:自学书本内容,了解动物、植物、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找出它们在生态系统中各自扮演的角色,并用绘图的方式画出它们三者的关系。

2.3 启发学生批判质疑

启发学生带着批判质疑的眼光,反省自己任务一的完成情况,完善南市河河流生态系统的组成。

2.4 促进学生概念应用

任务三:研究食物链(网)

活动1:观察“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藻类。”的食物链:

藻类植物            小鱼      大鱼

思考:食物链以        为起点。绘制食物链时箭头指向       。食物链的终点是        

活动2:绘制食物链:

“老鹰捉小鸡”的食物链如何补充完整: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食物链如何补充完整:                                                                     

绘制一条南市河中的食物链:                                                                     

活动3:观看视频总结有毒物质流动的特点。

本节课中,通过设置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既给学生充分的养成科学思维的时间和空间,也避免了学生盲目探究而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

3 巧设疑问,在理解和应用概念的过程中树立生命观念

生命观念的建立以概念性知识的学习为基础。学生要将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内化成生命观念,这个过程离不开深度思考。

学生完成任务一时,体现出的是生态系统组成的前概念。通过任务二的完成,建立了生态系统组成的科学概念。此时设疑:如果按照同学们任务一的设计,我们的南市河会不会美丽如画?为什么?

学生完成任务三是对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关系的深入研究。此时设疑:有毒物质最终危害的是谁?为什么有毒物质在人体内积累最多?

本节课通过设疑启发学生深度思考,从学习概念到应用概念,从而树立生物与环境构成统一整体的生态观,体会人是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破坏环境的结果终将危害人类自身。

4 基于实际问题,在参与决策行动中增强社会责任

让学生面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实际问题参与决策和行动,是开展社会责任教育的有效途径。

针对南市河河流现状,鼓励学生广开言路,群策群力,提出改善河流现状的措施并说明理由。

本节课中,基于实际问题,促使学生用学习获得的知识来解释导致河流现状的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提出改善措施,主动思考如何应用自己所学知识向周围人宣传环保知识,意识到不光自己要崇尚文明生活方式,还要带动周围的人,增强社会责任。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同济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劳动西路19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