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让生活更美丽
——第1节 获取与加工图片(第2课)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影魔法手”、“美图秀秀”等常用图片加工软件的主要功能;
2.掌握加工图片以及为图片添加特殊效果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找一找”、“试一试”的游戏方式探究学习加工软件加工图片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提高通过图片形式鉴赏美、创造美的意识和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掌握加工图片以及为图片添加特殊效果的方法。
二、教学难点
1.能够灵活选择图片加工软件及加工图片的方法。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 探究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同学们好!今天这堂课的开始我们玩一个简单游戏,请同学们猜猜看,这些精美的小孩童年艺术照片是如何制作出来?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这些图片采用图片加工软件制作而成,你们是否也想掌握这些图片加工的方法制作一份属于自己或家人的艺术照片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研究如何让图片更加美丽的方法与技巧,学习《第1节 获取与加工图片》第2课的内容。
学生:明确学习内容与学习目标。
(二)新授
1.了解常用图片加工软件的功能
教师:首先我们通过一张表格初步了解一下常用图片加工软件的主要功能,同学们学习一下根据它们的主要功能能够正确的选择软件对图片进行加工处理。
学生:了解这二种图片加工软件的主要功能。
2.掌握“数码补光”的方法
教师:在我们制作艺术照片前我们需要获取一些图片素材。但是,有些图片素材通过拍摄、扫描或下载得来有些缺陷,如何通过图片加工软件来加工弥补这些照片的缺陷或不足呢?下面我们开始“找一找”的游戏,来实践学习图片加工软件的主要功能和加工图片的基本方法。首先,请同学们观察思考这张照片有什么问题?
学生:偏暗、曝光不足等。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解决照片曝光不足可以采用什么办法弥补?我们可以看到采用图片加工软件“光影魔术手”的“数码补光”功能可以弥补照片曝光不足的问题。下面我们来试一下!
学生:明确任务要去,提高学习兴趣。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照片“数码补光”的方法与技巧。
教师:刚才我们通过“光影魔术手”的“数码补光”功能弥补了照片曝光不足的缺陷,我们在设置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调节参数,视觉感官来加工图片,方法还是比较简单的,请同学们尝试操作练习。
学生:学习,拓展。
3.掌握“色阶调整”的方法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思考第2张照片有什么问题?
学生:颜色偏红等。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解决照片偏色问题可以采用什么办法解决?首先,我们可以了解一个专业用词“色阶”的含义,色阶是有关色彩调整的参数,我们可以看到采用“光影魔术手”的“色阶调整”功能解决照片偏色不足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照片“色阶调整”的方法与技巧。
教师:除了通过“色阶”调整图片的色彩外,还可以通过“色彩平衡”、“RGB色调”等设置修改图片的色彩,同学们可以尝试操作学习一下。
学生:学习,拓展。
4.掌握“文字添加”的方法
教师:这是一张添加了文字的照片,添加了文字的图片是否能够更清晰的感受到图片的主题呢?
学生:画龙点睛、增加趣味等作用。
教师:如何给图片添加文字呢?我们可以看到采用“光影魔术手”的“文字签名”功能添加文字。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照片“文字添加”的方法与技巧。
教师:同学们!文字添加之后我们可以通过“高级”设置进一步修饰文字,提高文字的艺术效果,同学们可以。
学生:学习,拓展。
5.掌握“背景虚化、场景设置”的方法
教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采用光影魔法手加工弥补了图片的缺陷,下面请同学们观察这两张照片,你会选择哪张图片来展示自己?
学生:选择。
教师:相信部分同学会采用图片艺术化的图片展示自己,这种图片艺术化就是让图片在预设的场景中融合,通过表格我们可以看到“美图秀秀”具有图片场景化的功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学习一下如何通过“场景”使照片艺术化。
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提高学习兴趣。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照片“背景虚化、场景设置”的方法与技巧。
教师:在这里同学们还可以进一步设置照片取样的范围,使图片与场景更好的结合,同学们可以尝试操作学习一下。
学生:学习,拓展。
6.掌握“拼图”的方法
教师:同学们!如何才能像这张照片一样将多张照片拼图为一张艺术照片,我们可以看到,通过“美图秀秀”的“拼图”功能可以完成这种图片加工。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学习一下。
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学习操作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照片“拼图”的方法与技巧。
教师:通过“美图秀秀”拼图功能,我们几秒内就完成了多张照片拼图为艺术照的加工处理,显示了图片加工软件的功能强大,同学们可以尝试操作学习。
(三)小结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分别采用光影魔术手、美图秀秀等图片加工软件,对有缺陷的照片或单调的照片进行加工处理,图片加工处理的方法很多,请同学们在平时能够尝试探究学习,通过图片加工展示我们更加美丽的生活。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谢谢同学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