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史料实证的教学设计
----《博物馆里的历史》
【课程目标】知道文物是了解历史的重要证据;通过去博物馆文物的探究区分各地文明的独特性及出现不同特点的原因,认识自然环境是文明产生的物质基础。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逐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观察文物,能从不同类型的文物中找到关键信息,并总结出文明的特征。
【教学难点】认识自然环境对文明产生的影响。
【教学过程】
环节一:走近博物馆
导入:同学们,文物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他所蕴含的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他承载的文化和历史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尤其是上面有图案或者文字的文物,我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造就丰富的历史遗产。今天这些文物穿过漫长的历史长河,它以它原本的姿态,背负着沉甸甸的历史向我们走来,讲述她的所有经历和故事。这节课就让我们和历史杨老师一起走走近新时期时代。
杨:同学们,大家去过博物馆吗?具体到过哪些博物馆呢?你们的学长,也是曹老师的学生,刚刚毕业的朱志杰同学,今年暑假给我发来了一段视频,说去西安旅游,看到宣传手册上有半坡遗址博物馆,想起七年级历史课上杨老师曾经讲过,于是特意去了一趟,拍摄了一段视频与我分享。今天要来跟大家介绍,于是杨老师稍微剪辑了一下,下来让我们跟随学长的脚步,一起来看看这座博物馆吧。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博物馆,这是新中国第一座史前聚落遗址博物馆。进馆后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个鱼纹图案,这是根据半坡人头骨化石复原人像,半坡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母系社会时期的遗址,博物馆内珍藏了发掘自半坡遗址的各类文物18000余件,现在大家看到了是他们的主要生活用具---陶器,出土的大量农具反映出当时已进入农耕时代,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人主要农作物为粟(su)。这是馆内最珍贵的文物---人面鱼纹盆,属国家一级文物。现在我们来到了半坡遗址,这里复原了半坡人居住的半地穴式房屋。
同学们,经过我的介绍,大家了解半坡人的关键信息了吗?
其实,黄河流域有半坡遗址博物馆,长江流域也有一个同类型的博物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我们班的许欣妍同学正好去参观过,下面就由她来带我们认识一下这个遗址。
蒋教师:听完杨老师和徐欣妍同学的介绍,我们了解到农业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大变革,我国是世界上农业发生最早的国度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出现的少数几个农业文明中心之一。下面蒋老师就要考考大家了,以下6件文物和遗址是出现在刚刚视频中的,但是位置有点问题,你能帮我把他归位吗?并思考下两个地区文物和遗址为什么会有所不同?
杨:将信息汇总成表格,会让历史现象的梳理更加清晰,也更有利于大家从中发现本质。下面请同学们快速完成学案上的这张表格。
过渡:前面是老师带着大家从文物中寻找信息得出结论的,下面让同学们学做考古人,自己尝试寻找并分析信息吧。老师们给大家准备了三个项目,大家可以从中挑选一个你们最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项目化学习,注意细心的寻找材料中的历史、地理或其他线索,记录下来,形成结论,并准备好小组发言。
环节二:学做考古人
项目化学习一:
半坡人和河姆渡人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二者所属的地理区域有着本质的不同(半坡人居住在黄河流域,河姆渡人居住在长江流域),导致原始人类居住的环境、气候、生产生活方式等产生了差异。
两地的地理环境、气候等有着明显的差异,导致原始人类的食物、耕作方式、房屋建筑等产生了差异。
河姆渡人生活在位于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由于气候温暖湿润,水网密布,所以房屋是以长江流域的干栏式房屋为主,用来通风防潮;河姆渡人种植长江流域适宜种植的水稻。
半坡人居住在位于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由于气候干旱少雨,所以居住在半地穴房屋,用来避风避寒,半坡人种植北方常见的粟。
项目化学习二:
我国东部以季风气候为主,而希腊主要为地中海气候,我国东部平原为主,而希腊多山环海,地形崎岖,导致两国经济支柱产业不同。也导致人口的聚集不同,我国聚落沿河而居,而希腊以沿海和海岛为主。以千里沃野为根基的农耕文明文化形态,和被广袤海洋包围起来的海洋文化形态,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农耕文明的形成与气候条件息息相关,在我国,季风气候是我国主要的气候特点,雨热同期的气候非常适合农作物的生长,是诞生农耕文明的重要条件,但也越来越限制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而相对发达的海洋文明,属于地中海气候,关山所阻隔的小块平原,也决定了古希腊人只有通过商业贸易,才能维持生存和发展,而这种贸易只能是海外贸易。
项目化学习三:从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从采集狩猎到农耕饲养,从居住山洞到建造房屋,由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各种演变清晰的展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那就是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
过渡:同学们,通过刚刚的项目化学习大家一定掌握了探究文物及背后历史地理和社会信息的能力,下面我们从身边的文物入手,小试牛刀,进入我来话文物环节。
环节三:我来话文物
水波纹:蒋洁
水纹 :先民们把生活中和自然界的可视物象,按照自己的理解,巧妙地组织运用到各种器皿器物上水是人类共同的资源,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之一。最早制作陶瓷,其目的是用来汲水盛水,古人对水的崇拜,反映在中国古陶瓷器装饰上,便形成如今内涵复杂的水文化。
陶瓷器装饰的传统纹样之一,形象摹拟水流动的形态,统称水纹、又称水波纹、波浪纹或波状纹等。专门表现海水波涛的,习惯上称作海水纹或海涛纹。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陶器即出现刻划水波纹。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水波纹被广泛采用。
坤舆万国全图:杨丽
《坤舆万国全图》是中国第一幅彩绘的世界地图,为了便于中国人接受,绘图者中国放在世界地图的中心位置,她首次中国人展现了世界的面貌。这幅地图大家喜欢吗?有机会去南京的话,大家不妨去博物苑亲眼看一看。
唐代三彩载乐骆驼俑:杨丽、蒋洁
这组乐舞俑是典型的盛唐时期的作品,舞乐者均穿着汉族衣冠,使用的却大都是从西域传入的乐器,表现的是流行于开元、天宝时期的“胡部新声”,即胡汉文化融合后的新舞乐。表现出唐代文化的开放与包容。盛唐时期中外文化经济交流与各民族文化的大融合。我想请问的是根据当时西域交流的路线图,请大家分析下,这三条路线有何共同点。
结尾:感谢同学们的分享,今天的课堂,我们与博物馆的文物进行了一次近距离的接触,发现看似没有生命的文物,其实蕴藏着大量的历史,地理等信息;我们从中发现中华文明的独特创造、发展脉络和价值理念,而这一切与我们的地理环境有千丝万缕联系,就像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所说:历史好比演戏,地理就是舞台;中国这台大戏上,还有哪些有趣的故事?本学期的史地课堂将给同学们慢慢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