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课件设计中画面干扰和视觉导向的研究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专职教师,在“语文教学情境设计的有效性研究”课题中究竟能发挥何种作用,是我一直在苦苦思索的问题。幸好,课题组推荐了相关的学习内容。在仔细阅读《创设教学情境落实“多维互动”教学》、《创设情境,使语文教学生活化》和《浅谈在中学语文课情境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引导》三篇文章后,我发现:虽然三位作者的立足点不同,体现出的教学设计和方式也各有差异,然而运用多媒体展示情境、引导情绪已经成为语文课堂教学营造情境的重要手段。
伴随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普及,多媒体教学正成为现代教学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许多一线教学人员根据教学需求制作了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并在教学活动中广泛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学。然而,结合三篇文章提及的内容以及平时对其他课堂的观察,发现教师们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归纳说来,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重技术,轻认知”。课件的开发停留在多媒体效果的技术实现层面上。使用了最新的多媒体技术手段,却没有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成为不适宜教学应用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二:“重艺术,轻认知”。为了提高多媒体画面的视听观赏性,开发人员采取违背多媒体画面认知规律的画面设计手法,致使画面主体与背景的图形、色彩、运动、声音等元素严重干扰学习者认知,制作出许多“看上去很美”却不实用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这些问题既说明大多数教师对多媒体画面认知规律重视不足,在开发中没有将教学课件的技术实现手段和艺术表现手法建立在遵循画面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同时也为我在课题组中找到了一席之地。
结合自己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对视觉思维的学习,我想,协助课题组成员了解利用视觉习惯进行诱导设计的一些技巧,将在使用多媒体营造语文课堂教学情境的研究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视觉思维的理论领域有这样一个概念:我们并不知道我们看到了什么,恰恰相反:我们知道什么才会看到什么。简单来说就是:已有的认知(知识结构)会影响学生对课堂上教师提供素材/情境的感知能力,任何感知都会受到已有的知识的修正。清楚了这点,教师们在利用多媒体营造情境时就会有意识地进行一些引导/诱导铺垫。比如:利用指示线索限定视觉停留,避免学生无意识地从一个注视点跳跃到另一个注视点,无谓地分散注意力,错过一些教师需要学生注意的重点。举例来说,大家都见过马路上印有的白色交通指示线,同样的道理,在教学课件中,我们可以仿造交通指示中的箭头,通过方向指示引导学生注意,以此体现最典型的功能性诱导。
此外,人们在阅读一种信息载体时,视线有一种自然的流动习惯,普遍都是从左到右,由上到下,由左上方沿着弧形线向右下方流动。在这过程中,注意值随着下移逐渐递减,如图1所示。
图1 视觉流程
从视觉心理的角度来分析,学习者在通过多媒体教材进行学习时,对界面内诸多构成的注意程度是不同的。在一个长方形界面中心线上划出三条等距离的平行线,便在中心线上出现三个等距离的“焦点”,当学习者在这三个焦点上来回移动视线时,便会发现第一个焦点(中心线以上部分处)最为引人注目。这就是界面中最佳的“焦点”方位,即视觉中心。围绕这个最佳焦点,人的注意力将呈放射状由中心向外围平缓递减,如图2所示。
图2 长方形界面最佳视域区
以上都是视觉在教学中应用的一些最基本技巧,相信课题组其他成员熟悉了这些后,在今后利用多媒体营造教学情境、进行课件界面设计的过程中,定能有意识地运用视觉思维流程对视觉进行导向,并恰当处理最佳视觉区对学生视觉心理的影响。我们也会发现:这么做可以使不同性质的教学信息设计得更有序、简洁,不仅能引导学生准确有效地获取、接受教学信息,还可以减轻学习心理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