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让我们的课堂多了几分活跃和互动,教师们开始关注学生,与之交流,及时反馈学生的认知与技能掌握水平,并对课堂生成通过相互间的交流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提升。导入在教学过程中就象是一台戏的序幕,也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安排得当就能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有人说精彩的导入,就象是磁石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学生是被吸引着一点点进入探索的路径;也有人说精彩的导入,似抛砖引玉,又似鱼跃湖面,它能激起层层的涟漪,点亮学生的心灵迸发智慧的火花……正是有如此之大的功效,才会让很多教师在一节公开课或示范课时,自然而然地对导入精心设计,不断追新求异。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这部分必须成为其他部分最自然、最恰当和最精彩的开端。它的作用是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使他们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我注意到了“情境”二字,“情”字多指心理状态。主要指因外界事物所引起的喜、怒、爱、憎、哀、惧等心理状态。“境”是在一定时间内各种情况的相对或结合的境况。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教学情境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既然导入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无所谓最好的模式,完全因教学的氛围、对象、目标的不同而不同。那么,是否可以创设“情境导入”,既能体现出你的精心策划之力,又让学生感受到顺其自然水到渠成之意。
我们可以为同一内容的课设计不同的导入语,以期达到最好境界,这一点需要反复推敲努力实践而得,绝非一日之功。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听一些老教师的课时,会有看似平淡却显卓越之感。如果能把握好这一首要环节,对于学生来讲首先你就是一个有吸引力的老师,他会倾其师信其道;其次再是你的课堂层层环节的递进,最终课堂的有效性结果才能得以体现。在这一点上,我深有体会,以前不经常听课,总感觉自己想的就是学生想的,自己设计的导入就应该被学生接受。但是通过经常参与全市的公开课示范课的听课学习,并且自己也参与一些比赛,对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有着直接的指导价值。局属和大市的基本功比赛我所有的课都听全了,因为我两次抽签都是一号。听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课,可以让我们在听的过程中,也能积极的思考。如果听完课还能与这些老师作进一步的交流那可能获取的进步会更大!作为一名专职老师,我们所能构想到的导入语多半是出于我们的经验和专业学习的知识积累,如果单单是为导入而导入的话,那么,一节常规课,你会上得很无趣;一节公开课,你可能会失去一半的听众;一节评优课,你会让评委过早地给你写下得分。
那么,情境导入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策划呢?我们通过一些实例来探究方法吧:
(一)莫让“导入”变“误导”
场景一:在一节题为《动感生活》的美术课上,一位老师用谈话激趣法导入:“同学们,我们的人体可以做哪些动作呀?”话音刚落,就听见有学生在下面小声议论:“什么动作都可以做。”可就是没有学生举手回答老师的提问,
场景二:同样是这个内容,另一位老师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我们学校即将举行运动会,你们觉得哪个项目会是最精彩的看点呢?”学生答:“男子
可见,以上的例子让我们感觉到,作为老师,我们决不能想当然的来设计导入,你的每个问题应该有针对性,你导入的整个环节不能脱离本课的学习目标,否则,再精彩的表演也是多余,再动人的话语也是浪费时间。因此,我总结设计情境导入时,莫让“导入”变“误导”。
(二)导入是“艺术”但源于“生活”
场景三:有一节美术课主题是《夸张有趣的脸》,教孩子们画漫画人物。这个老师辛苦制作了一段歌曲视频,想让学生通过欣赏来导入本课。这段视频是这样的:(略)孩子们看完视频的感觉也许跟各位在座的老师一样,很好“玩”,但不“美”。以此来导入这一课题,似乎就已经向所有人说明自己这节课纯属搞笑娱乐罢了,生活中不可能存在这些东西。那么学生又谈何创新与构思呢?难道漫画课程就是让大家“哈哈一笑”吗?其实学习“夸张有趣的脸”,更多的是学习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和漫画的表现手法,有的时候它会是一种微笑着的“艺术”。如果非要用视频导入的话,我完全可以找来同学们喜欢看的相声小品,选择其中的某个画面定格,然后再找来这一演员的一张漫画作品与之对比欣赏,让学生在“象”与“不象”之间寻找漫画的真谛。因为,这样做是在关注生活的同时,提升艺术的品味,让学生感受到表演艺术家们的演技,同时也能非常直观地让学生理解肖像漫画在塑造人物时的艺术特点。
从这一事例,我们不难看出,我们要用最贴近生活的方式去调动学生的关注度。其实越是生活化的,学生越有话可说。这样才能让学生通过生活体验和感受来了解你这节课的知识点,并有兴趣通过自主学习去探究它。导入是“艺术”但源于“生活”
(三)导入从“了解”开始
场景四:有位
老师要了解所教的学生,更要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的掌握程度。类似:“我们都……怎么样……”你喜欢别人就一定喜欢吗?你了解别人就一定了解吗?等等,像这样的问题,如果要作为导入语,还要请老师们一定要三思而后言,别忘了我们的导入要从“了解”开始。
(四)导入应有“情”但“多情”未必行
场景五:一位男教师西装革履走上讲台,面对同学用很大的声音对下面的同学说:“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礼物,请大家起立右手侧举用左手的一根手指用力敲打右手,接着两根、三根、四根、五根。教室里立刻响起掌声一片,他接着补充鼓掌是自信的表现,要求同学自信。他的声音随着教学深入是越来越大,似乎想用声音吓倒和征服所有的学生,然后出示课题《视觉传达设计作品欣赏》。”面对这位老师,我无语了,难道你的出场和课题的出示需要学生列队鼓掌欢迎?这样的方式是为了说明你是深受学生喜爱的老师?还是为了说明你在跟大家情感交流呢?
也
其实我也只是在教学中尝试并体验着各种情境的导入,比如说在上《奇妙的肌理》一课时,我就突发奇想,用制作肌理的方法来表演一个魔术导入本课。通过情境导入让自己的课堂更具生命力也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就自己参加比赛的一节课《方寸情缘》——藏书票的欣赏与设计来说吧,课的导入是我反复修改的一个内容,其间我听取了专业老师的建议,更听取了非专业老师的设想,我觉得这也说明我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吧,也算是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感受,并实践新课程的一种亲身体验吧,说来与大家分享。
“同学们,我们都读过很多书,也有买书、看书、藏书的经历,当你拥有了一本新书以后,你会用什么方式表明这本书是属于你的?”学生会回答:“签上自己的名字”“画一个标志”“盖一个印章”……我便会说“今天老师要与大家一起学习一种让你的书更具个性的化的方法——设计制作藏书票”。这个导入最初不是这样的,我最先设计的导入一“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修改理由:“不喜欢的学生怎么办?”导入二“同学们我们都是读书人,读书人的喜好有三,买书、看书、藏书……”修改理由:“语句太书面化,听起来象不亲切”导入三:“……你会给自己心爱的书做一个什么样的标记?”修改理由:“如果不想做标记怎么办?”现在想想,我之所以会把导入语改成现在的样子,是因为我既要着眼于生活,又要找到与学生共同的兴趣点,还要找一个最贴切的词语来引出为什么要设计制作藏书票,最后我还要让学生感受到不是我在“教”他,而是他要主动去“学”一种方法来体现自己的个性。看似平常的两句话,却有着不平常的“设计之处”。不能不说这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其实在我身边,
一堂课的成功导入,需要短短的3—5分钟内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并激发他们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当然课堂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故事导入、谜语导入、朗诵导入、实验导入、比较导入等等。总之,我们设计的导入语要像说书人那样“开篇就抓得人心”,导入情境要象电影导演那样“扣人心弦”,并根据自己的特长,学会精心设计,不求华美但求真实。从而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富哲理、妙趣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