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历史备课组教学分析与设想
一:近三年中招,尤其是2011年中招分析
(一) 命题出发点不变:
即:中招历史命题原则及指导思想不变
摘抄了其中重要的几方面:
以《历史课程标准》为指导,充分发挥学业考试对初中教学的导向作用,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高。试题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注重结构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体现中招考试的选拔性。重视基础知识,重视主干知识,立足基础、贴近教材;注重联系社会现实,贴近学生生活。体现历史教育的价值。试题设计开放灵活,生动活泼,内容表达更符合青少年的特征,立足将德育意图渗透在试题之中。考试为课程改革服务的指导思想不变,关注社会热点,紧密结合现实和当前发生的重大事件,学会以历史的思维来分析这类问题。
今年中招总体上遵循了这个原则。如:试卷的表述生动活泼方面,今年有了明显进步,避免了很多直接问答而使试卷干涩的模式,
(二)知识板块的分值及比例变化不大:(分值按满分50分、比例为平均值)
知识 年份 |
中国古代史 |
中国近现代史 |
世界近现代史 | |||
分值 |
比例% |
分值 |
比例% |
分值 |
比例% | |
2010 |
8 |
14% |
24 |
50% |
18 |
36% |
(三)立足基础,重视主干的思想不变。
基础知识、基本重点依然是今年考察的重点,如:近代西方侵华史和近代化探索史、改革史,三次科技革命、国别史、热点专题等。体现了课标要求学生以课本为中心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理清历史知识的来龙去脉,并进行客观的分析评价等基本能力。(让学生会对历史史实进行客观、正确的评价是基本能力,同时也是历史教学的基本核心和衡量教育成败的硬指标。)
(四)注重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理念不变。
历史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正确的认识态度,客观认识历史问题,辩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这个核心思想没变。
五 关注热点问题的态度不变
关注社会热点,紧密结合现实和当前发生的重大事件,学会以历史的思维来分析这类问题。史为今用的切入点和命题理念没变。这点在今年的中招中体现的比较明显,而且运用的很好。
六、重视对历史知识的总体把握,加强对专题历史知识的综合能力考查方向不变。
专题历史是一种综合能力要求比较高的综合考察,既考察了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也考察了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概括,理解主干知识所反映的时代主要特征是中招不变的考点之一。这一点,从各地的复习中,发现大家正在向深入方面研究,并且在复习的时候非常重视,我想这很好,我们应该在探究的时候注意这么一个原则:全(全面)、小(小切入点)、精(简洁精细)
三:我个人对2012届九年级历史教学的计划和看法
历史教学的程序:本期结束前,结束世界史的学习,五一前结束一轮复习,六月初结束专题复习,六月主要任务以模拟练习和总结归纳历史错误,搜集历史信息为主。
这个计划,在前几年我校的落实过程中发现完不成,很多都是在3月底,有的甚至到了四月中旬才完成世界史的教学。我组今年的处理意见:
(一)转变思路、打破规范,以标授课,浓缩教材。
我认为认真想想我的这十六个字,很关键,很适用。在现有的时间内,常规教学已经或比较难的能完成教学任务,转变思路,打破常规的讲课方式就成了关键,以标授课,就是不该讲的不讲,该省略的就省略,九年级就只能减少精彩的过程,生动的课堂,而确保优秀的成绩,因为我们改变不了中招要成绩的现实,所以,我们历史老师也得现实一些。
(二):学校应该增加课时,全市相当多的学校历史增加到了2.5节课,甚至3节课,尤其是到了体育考试结束后,有很多学校,不仅有四节正课,还有一节历史自习课,到了6月份,全市有很多学校,将早读都给了政治、历史。当然,这是下策,上策还是我说的第一个处理意见,
四、我设计一个我认为比较标准的课堂模式:
(一)一 准确解读本课的历史课标
(二)一 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单元和课程结构
目的是帮助学生宏观概述历史线索,建立历史建构,这是中招考试的重要能力要求,也是我们一直以来坚持的一个想法,在将来的中招中,只会加强的一个方面。同时该问题,也是重要考试内容和学生在考试中失分的重要方面,中考中,学生往往不知道试题说的什么意思,叫干什么?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就是平时三少造成的:老师讲的少,学生练的少,见的少。解决问题的关键在我们老师要把每单元、每课、每个相关问题都设计成框架结构,让学生逐渐学会悟出历史事件之间的内涵,历史事件不是孤立的,而是错综交叉的一个整体学科,学生在学习完整个历史学科后,应当有一个简单的“历史树”的概念。
“历史树”概念的建立平常的讲课至关重要。每讲一节课,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历史树,这就是成功的课堂之一。
(三)一 概念解释和理解分析【易混提醒】
概念理解偏差是造成学生失分,学生学习历史不入门的主要因素,有些老师认为概念的东西只其实现在开卷考试准确理解甚于背诵。
(四)一 恰当的迁移【拓展延伸】
学生理解了教材背后内容后,下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我们老师帮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这个该是课堂的高潮部分,也是重点部分,也是我们学习到位与否的衡量标准。
历史的纵横比较,相似比较,同类比较,等等很多,贯穿在每一课中,效果会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