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在中小学的一些一线教师认为:我是教师,教好书就行了,搞课题研究是专家的事,与我们沾不上边。这种思想的存在与传统教学观、人才观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传统型教师承担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学上强调“依纲靠本”。殊不知,在素质教育环境下,我们的教学对象、教学任务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每天要面临着不同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有对教育事业满腔热忱才能去解决。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研究,坚持“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和“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研究”, 才能不落后于时代。
最近看了一些东西,对改变教学习惯上有一点体会,下面就谈谈:
一、转变观念,明确转变习惯的重大意义
思想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生发出来的。因而,教师转变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要树立“转变习惯”不仅是教师的事,更是学生自己的事。学生不仅可以问教师、问课本、还可以问专家、问教授、问权威,让学生能够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本身就是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学习过程来说,产生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这对于达成学习目标也是十分重要的。
2、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人类的每次发明和创造,都是以“提出问题”为起点的,从不例外。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是从“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这一问题开始的。弗莱明发现青霉素是从“为什么霉菌菌落周围不长细菌”开始的。不能发现问题就谈不上创新,可见这对于培养人的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如果具有了这种能力,也说明他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
3、能否敏锐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人”的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重要尺度之一。教师要改变传统教育片面重视继承性、接受性的做法,完全废除注入式教学,采取问题式教学,给学生做好榜样。课堂教学中,激励学生广开思路,探索求异,对习以为常的现象和“权威理论”敢于持怀疑、分析、批判的态度而不是一昧盲从,同时不过于牵制学生的思路或用自己的思路取代学生的探索过程。使学生完全摆脱了长期以来形成的“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思维习惯。充分发挥民主,共同探讨,师生关系融洽,为学生大胆提问提供外界条件。
二、享受乐趣,养成良好习惯的方式方法
1、采用提问“记录册”。
准备一本提问记录册,由科代表记录提问者姓名、提问日期、问题内容、回答者姓名等。记录的内容、质量将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组成部分,期末总评的重要参考标志,以对那些善于提问题和积极探索答案的学生给予鼓励,从而建立起激励机制。每周由科代表统计一次本班学生提问的次数,回答问题情况并向全班公布,同时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口头表扬,从而形成良好的问答氛围。
2、展示自我的“智力大比拼”。
每节课前,我都要抽出5-10分钟让学生一起智力大比拼。先由一名“相信自己行”的同学上讲台,让其他同学随意向他提上节课所学内容的三个问题,如果他三个问题回答过关了,他就拥有向全班同学提三个问题的权利,谁被难住了,就必须向全班同学表演一个1-2分的节目,所表演的节目必须让同学表决通过,从而达到“我能行”。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置于问题的情景中,既要敢问、乐问,又要会问、善问,努力进行旨在强化“问题”意识的教学探索;同时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提问的机会,及时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乐于提问的兴趣。
3、精彩的问题上黑板。
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我在每堂课的最后,都要公布下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预习的重点,并要求学生设计好问题。对于学生的问题,进行两项处理:一是掌握预习的质量;二是筛选。由于精彩的问题可以到讲台去“亮相”,这就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自我表现和自我欣赏的机会,而我在讲课时也可以直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减少了“无用功”。
4、大胆让学生尝试。
期中考试前,我把考试的要求和盘托出,请学生自己动手,每两人合出一份模拟试卷。目的是要告诉学生“出题”(提问题)并非教师的专利,人人能干,而且人人都有可能干好。学生干得非常投入,不少题目颇有创见。学生通过自己出卷,再互相答卷和问卷,既复习了知识,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能力,增强了学习的动力,也加强了对集体学习研究活动的参与意识。
总之,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和见效的,但我坚信,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本着为人民培养出社会有用人才的美好愿望,就可以一直坚守下去,那么,在以后的某一时刻,就能够获得最美好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