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教学内容的选择
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学内容是一个核心的要素。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都是围绕一定的教学内容而展开的。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是有效的,是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的?这涉及到教学内容选取的策略。
人总是在接受前人的知识、经验的学习过程中获得体验、得到成长的。在宋代以前,喜欢读书的人还可以说能够读尽天下所有的书籍。随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书籍的撰写和传播的速度明显加快,此后的人们再也不可能读尽天下所有的书籍了。从那时开始一直到现在,人们的学习知识就开始不再是连续的,是有限的一个一个的知识点。学生在学校读书期间,所用的课本又是专家们从人类文明的长河中采撷的几朵小花,因此本身就具备不连续的特征。
但是,人有一个本领,就是当对一类知识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能够通过大脑神经中枢的活动,采取像数学演算的那种“外推”或者“内插”的方式,构建并产生连续的认识和行为。这种连续的认识活动,就是建立学科概念之间的关联,从整体上理解所学内容的过程,也是课堂教学期望达到的一种境界。
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选择什么样的知识内容,有利于学生的“外推”或“内插”,有利于学生通过零星的知识点的教学,达到建立联系、融会贯通的境况呢?
有两种思路可以借鉴。
思路之一:在教学中强调知识结构的构建。即抓住知识的主干部分,削枝强干,构建简明的知识体系。
有一句话我们常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从学生平时的学习看,针对某一个知识点反复操练,而不关注上位层面一般思维方法的学习,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学习。教师在新课教学中,一节节的讲下去,但不关注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的情况;教师在试卷讲评的过程中,一题一题地按照题序讲下去,“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教学,都是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这样的教与学的活动,由于缺乏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没有形成一个体系,因此教学效率不高。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给学生构建起一个简明的知识体系,学生就会较为容易地理解所学知识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就能够站在一个较高的地方看所学的内容。这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外推”或“内插”,促进有效学习的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知识体系就是主要的教学内容,犹如一串珍珠项链的链条。而一个个的知识点,就是链条串起来的珍珠。
思路二:采用问题化的策略,追求知识发生的过程。将教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采用“问题解决”的方式加以学习。
问题解决就是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出发,搜寻恰当的道路到达目的状态的过程。在解决一个问题的过程中,思维活动分四步:①理解问题,恰当地把问题在自己头脑中以一定形式再现出来;②订出获取答案的计划;③实施计划;④检验结果。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尽管有人没有明确地意识到这四步,但指出这些步骤,可指导人们去遵循有效的步骤进行工作。
和知识结构的构建不同,“问题解决”式的教学将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能力作为教学内容的核心要素,学科的知识点可能以问题的形式呈现,也可能作为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基础性知识,但不是教学内容的核心。
如果认真加以研究,你就会发现,强调知识结构与采用“问题解决”是两种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的途径,而且似乎还有点背道而驰的味道。不过现在人们逐渐意识到,两种方式并不存在那个更好的讨论,应该针对不同的课堂采取不同的方式。比如说新课的教学,选择有价值的问题作为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新知可能就比较好;而复习课的教学,教学内容的选择似乎就应该以知识结构的构建为主。当然,这并非说在某一教学活动中,只能选择两种途径中的某一种,“问题解决”与结构化的知识具有不可忽视的互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