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思维 VISUAL THINKING
艺术心理学专著。鲁.阿恩海姆著。1961年在美国出版。中译本滕守尧译,1987年光明出版社出版。鲁.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1904— ),美国当代美学家,格式塔心理学美学学派在美国的主要代表人物。生于德国柏林,1928年获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因不满希特勒的法西斯统治,于1940年迁居美国,1956年至1960年任美国美学协会主席,1968年至1974年任哈佛大学教授、密执安大学聘问教授。重要著作尚有《艺术与视知觉》、《走向艺术的心理学》、《熵和艺术》、《建筑形式的动态》等。
本书是阿恩海姆继《艺术与视知觉》之后的又一部艺术心理学力作。全书16章,约40余万字。本书在理论侧重点上同《艺术与视知觉》有着明显的不同。《艺术与视知觉》侧重于讨论艺术形式与视觉的关系,通过探讨视觉的简化机制揭示格式塔(完形)的性质;《视觉思维》则侧重于探讨视知觉的理性特征,试图为感性与理性、感知与思维、艺术和科学之间的分裂寻求一条统一的途径。本书的内容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第1,证明知觉,尤其是视知觉,具有思维的特性,在视知觉中就包含着思维机制,包含着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在证明视觉的种种认识功能时,还强调了人的感官的认识和没有感觉的智能机的认识之间的区别。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人的视觉思维涉及着整个神经系统内“力场”的作用,而这种“力”的物理变化又是同人的真切感受息息相关,但在现有的智能机中还不可能有这种大脑力场的自由作用,因此这种真切的感受也是不存在的。此外,人的视觉思维是自上而下的,或者说是从普遍而及个别,由整体而至部分的;但智能机的反应充其量只能是一种原始的认识性反应,它只能无条件地服从认识对象,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它虽然准确,但又是呆板的繁琐的。人的感官则是能动的,灵活的,通过将事物各部分引起的刺激在大脑力场中的相互作用,达到一种有机的融合;通过把握事物的拓扑关系,通过某种捷径,达到问题的解决。第2,论述了形象思维问题,澄清了人们在这方面的一些糊涂观念。并不太赞成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之分,认为一切思维,特别是创造性思维,都是通过“意象”进行的。这种意象是通过知觉的选择作用而生成的,是一般普遍性东西的代表,是事物之本质的代表,是一种既具体又抽象、既清晰又模糊、既完整又不完整的形象。认为,这种意象在思维中作用主要有3个,即作为绘画、作为符号和作为记号。意象的这些不同的作用是由它同它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的不同关系决定的。总之,意象是把人类的知觉活动和思维活动统一起来的真正桥梁。第3,论述什么是“抽象”的问题。认为不管是大脑以外的知觉对象,还是大脑本身的加工过程产生的知觉意象,都是具体,又都可以随时成为抽象的。当观察者从刺激材料中抽取出一种相当简化的形式式样,就意味着已有了抽象能力。这种抽象可分为很多等级,有的是高度精练简化的,有的是充分体现了某类事物之独特性质的某一个个别事物。还提出了达到对某类事物的抽象的两条途径,一是把握某类事物的最重要的性质,一是抓住其动态式样,对其总体结构特征作出生动的概括。除以上三方面外,书中还涉及到一些其他方面的问题,如语言和思维、语言和意象的关系、视觉思维在教育中的作用等等。
本书与《艺术与视知觉》一样,都是西方艺术心理学方面的典范著作,一向受到很高的评价。中国艺术理论界一直对形象思维、典型等问题争执不休,这本书将会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种新的理论视角和一种可靠的思路。字数 1440
视觉思维 Visual Thinking
又称视知觉。是审美心理学术语。由美国美学家鲁道夫·安海姆在《视觉思维》一书中创用。他认为,“被称为‘思维’的认识活动并不是那些比知觉更高级的其他心理能力的特权,而是知觉本身的基本构成成份。”所以,视知觉并不只是对刺激物的被动复制,而且还是一种积极的理性活动,它具有思维的一切本领。这种本领不是指人们在观看外物时高级的理性作用参与到了低级的感觉之中,而是说,视知觉本身已经具备了思维功能,具备了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安海姆认为,人一旦通过视觉器官——眼睛——确认某种东西后,实际上就等于解决了一个问题。所以,他认为,不能把思维分成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因为人们看到一种形象,不管是知觉形象,还是内心意象,就有了抽象活动;而每当人们思考一个问题时,都有某种具体形象作为出发点或基础。可以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是互相渗透,互相协助的,把它们两者统一在视觉思维的概念下更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