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学习资料——摘录
发布时间:2009-12-22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殷轶瞾

 

视觉思维是建立在视觉器官对外部刺激进行反应的基础上的,视觉器官得到外部刺激,以信号的形式逐层传送至大脑,形成视觉意象,这些视觉意象成为视觉思维的直接材料。
视觉思维就是指人类在视觉感知的基础上,对视觉意象进行分析、概括、加工、整理,以寻求含意、达到一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视觉思维是一种积极的理性活动,是对现实的一种创造性把握;视觉思维自始至终借助意象,在观察、想象、构绘等形式的不断交替、变化中进行创造性活动;视觉思维是大脑右半球的
独特功能,其创造性的内在机制是左右脑分工合作、交互作用的结果。
 
借助视觉传达教学信息的方式较之文字语言,具有直观性、形象性、非线性和整体性,可以加强学生对艺术形式和审美的感悟,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模拟思维、联想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视觉思维与言语思维的比较研究》王娟2008年第2期(下半月)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视觉表达的例子——视觉思维与语言思维的结合
 
理论家伊芙特·皮洛的说法是:“我们并不知道我们看到了什么,恰恰相反:我们知道什么才会看到什么。”、“任何感知都会受到我们已有的知识的修正。
——《视觉思维在多媒体课件设计中的应用》顾莉莉,王俊民 现代制造工程2006年第3期
 
视觉教育必须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即:每一幅绘画都是一种陈述,绘画不是呈现出物体本身,而是对物体的一系列说明和陈述。
一幅绘画,如果不能形象地陈述有关的问题或主张,它就是无用的,不可理解和模糊的。
——《视觉思维在教育中的作用》刘忠军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9月第1卷第3期
 
与图像密切相关的视觉也是有思维过程的,离不开抽象、推理、分析、综合等。阿恩海姆提出了“视觉思维”的概念,“知觉活动在感觉水平上,也能取得理性思维领域中称为‘理解’的东西,任何一个人的眼力,都能以一种朴素的方式展示出艺术家所具有的那种令人羡慕的能力,这就是那种通过组织的方式创造出能够有效解释经验的图式能力。因此,眼力也就是悟解能力。”⋯6因此,读图也会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而实际上,图像吸引儿童的不仅仅是因为它是“视觉盛宴”,图像产品也调动了儿童诸多的感官,例如听觉等,因此,把图像片面理解为纯粹的观看也是不恰当的。所以对于图像这种资源,学校有必要谨慎对待。在运用图像资源的过程中,学校教育可以以视觉作为突破口,充分调动儿童的语言、审美、数理逻辑等诸多方面的技能促进儿童的发展。让学生参与到图像的产生、使用、理解与解释的过程中去,以此激发儿童的想象力、领悟力、分析力、判断力等。教师也要善于挖掘图像中审美的、道德、思维的等诸多方面的教育价值,促进儿童从一个图像面前的被动的观绦者转变为一个主动的思考者,而这个过程将是学生成为主体的过程,这也就意味着儿童的主体性不再是教育者恩赐给儿童的,而是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争取赢得的。
——《图像社会学校教育目标的审视》王澍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
 
 
视觉的思考能力和视觉语言的发展来自于基本技能的学习,保持虚心、努力工作,不断的练习及敢于冒险的精神。
学习如何以视觉来思考,是一项必须天天练习的技能。
当我们产生一个视觉想法或概念时,分析和以直觉判断事物的技能就要派上用场了。解决视觉上沟通的问题有多种方法。当插画家(教师)按要求开始运作一个项目时,先把其中的信息按自己的理解重新表述一遍。然后,分析将要面对的观众群和他们所关心的东西、所处的文化环境。接着,对客户进行一些调查,确定该项目的作用,要表达的语气,以及使用的语境和媒体。
经常使用蜘蛛图、地图、文字、图像和联想游戏等辅助工具来开启“创造力”
制作组合与连接。给固定的、老旧的、太显而易见的方法注入新的活力:重复、模仿、简化、增补、替换、删减、装饰、改编、障眼、夸张、伪装、多义;大胆使用文字和图像的随机并重
绘画是基本的视觉思维工具,使我们以图像的形式,诠释这个真实的世界以及我们创造的虚拟世界,作为一个复杂并具有多功能的行为,使我们的想法看得见,在视觉上清楚表达我们的想法和情感。
人们收集、编辑和组合拾得的材料以达到交流、仪式和装饰的目的
——《国际插画设计教程_视觉思维》
 
 
    随着后工业社会的发展,或者说在后现代时期,电脑和电脑空间使文化发生了根本改变,人类主体每天受到上千个形象的轰炸,经历一种极其不同的与空间和时间的关系。这种条件下,审美注意力就转移到观察和感知本身。放弃先前组织它的客体并返归到主体性,好像由此它会提供—种随意而范围广阔的对感觉的体验,包括感觉资料引发的情感和激奋情绪。但这并不是以任何主动的方式对身体的某种恢复,而是将它转变到某种被动多变的“记录”领域,在这个领域里,世界可感知的部分在永恒的矛盾当中时断时续,甚至变成一种潜意识。
    人与自然对话的最初视觉接触就是通过视网膜见到—个物体,然后再反射到大脑进行识别,再通过人的行为使这个视觉思维过程外化。而这个过程也可以叫视觉感知过程。这个过程的方式不同,产生的结果不同。外在的物构成了人心认识的来源。主观和客观都是人思维的结果。客观绝不等同于实在。视觉感知一方面和外部物象的可感性和可视性有关,另一方面和人的心理层面、生理层面相关作用有关。视知觉与对象相互作用达到某种契合点才能形成视觉感知。我们的肉眼看到的只是自然界物的部分表征,只能说是物的一定的角度和层面。光从生理上,我们无法看到物的全部。所以,视知觉必须辅以积极的心理判断,通过反复感觉、认识,多次刺激,多次感觉,慢慢形成视觉概念。这种视觉概念是由积淀的形式结构来认知视觉对象。同时,还有视觉的历史留存,文化留存,形象积
淀,经验记忆等等形成了一整套视觉感知体系。面对淡池中的一汪清水,我们可以写—厚本书,可以从各种学科角度去解析,去寄情,去描述,但我们永远不能达到这水的本身。物自身永远在我们感觉、知性之外。我们的感觉、知性永远代替不了这个真实的事物本身。同样,这个真实的本体,在不同时间、不同人的面前,感受和认知也不同。格式塔理论把知觉建构分为客体、大脑、主体三者。即客体部分是物理性的结构力场,大脑部分为生物电力场,主体部分为心理场。这三个场相互转化的过程就是视觉的思维过程。而这个转化过程主要借助三种视觉意象。通过视觉人们首先看到的是物的表象,其次是观念认知层面上的想象,再者是我们构绘形成的描绘意象。所以,它不等于客观真实的事物,它是主观对某种事物的认识和解释的产物。
    人类视觉经验源于源于自身的生存体验。这是因为我们首先生活在一个实际的空间中,由此获得物的感知。正因为视觉是经验的,所以它在视觉表达中,从内涵到形式是不断变化着的。
——《思维与视觉:综合造型对话教学》
 
 
设计的核心是什么?我以为是智慧,设计是一种智慧的传达和启迪活动。设计通过视觉进行传达。传达得好不好,有没有效果,根本上是个智慧问题。这种智慧又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和土壤里形成的,所以它总是带有一种文化的特性,东方的智慧和西方的智慧是有区别的,我以为中国人是有智慧的,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将这种智慧体现为一种视觉的思维,通过一定的媒介手段,通过视觉语言将它传达出来,这方面需要体会、领悟,也需要训练。视觉传达是一种富有智慧的传达,通过传达启迪接受者的心智。接受者的智慧提高了,对设计者的智慧要求更高,于是,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从而推动文明的进步
——毕学锋《用视觉语言说话》 河北美术出版社 2002.6
 
 
视觉光学系统的作用并不仅仅是将周围景物如实地成像到视网膜上,它还具有更高级的信息接收、转换、传递和分析功能。
 
 
人类在传达信息的方面不仅靠口头语言或文字,在图形传达方式上也下过极大的功夫,即通过视觉传达方式,把计划、构思、设想、方案等利用图形传达出来。
图形早期的概念意指由绘、写、刻、印等手段产生的符号,是具有说明性的图画形象,以区别于文字、语言、词语的视觉形式,并便于借助各种方法进行大量复制。这实际上是“图形”狭义上的解释。图形(视觉思维的对象)是所有能够利用来产生视觉图像并转为信息传达的视觉符号。
一般而言,客观的思想适合用文学语言来传达,而情绪性、主观性的意象则适合采用非文学的语言方式传达,才能够具体地传达无法用文学语言表达的意念。图形语言(视觉语言)就是非文学传达方式的主要形式。
科学研究证明,人的视觉性资讯最为广泛,人类感知外界事物65%都是来自眼睛。图形语言(视觉语言)主要包括:标志、地图、绘画、记号、照片、图表、招贴、包装、字体等能配合人的思想、行为而不须过多借助文学形式而能传达某些意念的图像。
视觉语言的创造,是在人的视觉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的科学和技术,以寻找新的表现方式来传达出现代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观念的变化为目的的。
语言的目的是互通信息,文字作为语言的一种,仅仅是传达信息的手段,而不是信息本身,要获得表现力,必须按照一定的语法结构组合成词语或句子。同样,对于视觉形态,人们也有一种自然归纳为语义的习惯。因此,人类在视觉语言上和处理文字语言的能力一样,有基本的“视觉直觉系统”。我们可以利用人们的这一习惯,运用图形符号“词汇”的重新组合、从而获得有崭新创意的“语句”。
点、线、面既是视觉语言中的基本要素,是否可以通过点、线、面的构成来传达一定的信息?答案是否定的。因为点、线、面就象文学语言中单个的字母、单词,它们之间的组合也只能构成画面中的抽象的图形结构,而不能起到传达信息的作用。要使画面中的图形“说话”,还必须通过设计者的思维和想象,把各种看来互不相关的图形因素,按照平面构成的关系,通过一定的组合,甚至借用构成中所产生的视觉心理因素,创造出新的视觉语言。(视觉传达
心理学家把人类的联想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相似性联想,其更具创造性;另一类是连带性联想、而连带性联想则有助于学习。(联想和同构创造视觉语言 P28
意象是一种被意绪、心愿、情态所浸染着的感性形象,是意中之象,是人心营构之象。在视觉语言的范畴里,意象是由主观的、理性的并带有一定意向的精神状态和客观的、真实的、可感知的感性图像的融合。并通过视觉的形式表现出来。意象在视觉语言中是一种有意识地将主体的“意”与客体的“象”相结合的产物,它既要使“意”更深入,又要塑“象”的生动,还要使二者结合得自然和谐,使观者从图形的意象中得到更消晰、更准确的信息。把记忆中的意象和想象中的意象通过图形的创造和设计,变成寓意深刻、生功感人的图形形象。(P39)
图形的创意,都是通过主观、客观、画面三者相互结合而完成的。客观物象为实,载有大量的心理世界的信息,包括客观世界长期的积累、沉淀、认识和经验,主观心象为虚.具有心理世界特有的精神追求。艺术形象为空,处在主观和客观的交界处,是“心源”和”造化”的交合之象。(?)
在我国传统上把形的意义分成三种:”一曰图理,卦象是也;二曰图识,文学是也;三曰图形,绘画是也。”(张彦远画论)。所谓图理,就是再现意象;图识,就是符号意义的传达;图形,就是指物性。其中图理和图识,就是因不同目的而形成的感情化的不同形式。将主观的人格注入自然中。
根据视觉表述的特点,思路大致分为:联想、比喻、拟人、象征(P62)
——《视觉表述》向海涛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9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同济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劳动西路19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