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学习资料——视觉思维与言语思维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0-01-22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殷轶瞾

视觉思维与言语思维的比较研究
[ 作者:王娟 | 转贴自: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 点击数:699 | 更新时间:2009-1-6 | 文章录入:福娃欢欢 ]
 
引言
当代生活和文化中的方方面面都要求某种程度的视觉形象和视觉效果,从广告形象到影视节目,从印刷图片到服饰美容,从互联网图像传输到家庭装修,甚至医院中的透视、CT、核磁共振图像……无处不在的视觉形象扫荡了一切领域和传统规则,把可视性凸显出来。这种难以抗拒的视觉趋势,在相当程度上表明,我们用以表征、理解和解释世界的方式越来越呈现出感性图像化的特征,视觉经验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视觉文化的包围中,人类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也逐渐发生着变化,进而对教育教学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脑科学研究证明:人的左脑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推理、排列、分类、组织、因果、顺序等逻辑思维的硬性思考;右脑用表象进行思维,负责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如图像、旋律、颜色、感觉、想象、创意、动感、音感等软性思考,构建灵感和直觉思维,其吸收的容量比左脑多上千百倍。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制度过度偏重学生的左脑发展,重视培养学生的言语与逻辑思维能力。随着技术的发展,教育教学中越来越多地需要借助视觉化的手段来表征教学信息,我们应该逐步转变教师和学生习惯言语的思维模式,避免课堂中完全依赖于词语或公式的现象。作为一名教育技术工作者,我们可以发现,教育技术从最初的幻灯投影、影视教材的制作,到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再到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教学,视觉因素始终是教育技术学蓬勃发展的动力所在。但是,在利用先进的图像处理技术、动画制作技术、影视处理技术,乃至虚拟现实技术为学习者提供大量的视觉资源时,蕴涵其中的教育信息并没有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被学习者所获取和接受。
为此,本文在视觉文化的背景下,对视觉思维与言语思维进行比较分析,力图借助视觉思维的空间特性,引导学生从视觉资源中获取足够的教育内容,促进学生左右脑同时开发。
1视觉思维
较早对“视觉思维”概念进行详尽的研究和阐述的,是美国艺术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阿恩海姆继承和发展了韦特海默关于知觉和创造性思维的研究,而且从更高的角度探究了视知觉的理性功能。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以大量的事实证明“,一切知觉中都包含着思维,一切推理中都包含着直觉,一切观测中都包含着创造”。在《视觉思维》专著中他不仅进一步阐述了视知觉的理性功能问题,而且还阐明了“视觉意象”在一般思维活动,尤其是创造性思维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这里的“意象”不是传统观念上对客观事物忠实、完整和逼真的复制(事实上,这种“意象”是根本不存在的),而是视觉思维对其对象的总体特征的主动把握。
美国心理学家麦金是正式使用视觉思维概念的第一人。他根据自己的研究对这一概念作出了独特的概括和界定。他指出,“视觉思维借助3种视觉意象进行”:一是“人们看到的”意象(观看);二是“我们用心灵之窗所想象的”(想象);三是“我们的构绘,随意画成的东西或绘画作品”(构绘)。而且“,虽然视觉思维可能主要出现在看的前前后后,或者仅仅出现在想象中,或者大量出现在使用铅笔和纸的时候,但是有经验的视觉思维者却能灵活地利用这3种意象,他们发现观看、想象和构绘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将其表述为意象思维、直觉思维或审美直觉思维,也许更为恰当。麦金关于视觉思维定义的最大特点就是富于操作性,可以看作是视觉思维概念的一种操作性定义。
结合普通心理学关于思维的定义,以及阿恩海姆、麦金关于视觉思维的解释,我们可以形成对视觉思维这种心理活动的基本认识。视觉思维是建立在视觉器官对外部刺激进行反应的基础上的,视觉器官得到外部刺激,以信号的形式逐层传送至大脑,形成视觉意象,这些视觉意象成为视觉思维的直接材料。视觉思维就是指人类在视觉感知的基础上,对视觉意象进行分析、概括、加工、整理,以寻求含意、达到一定目的的心理过程。视觉思维是一种积极的理性活动,是对现实的一种创造性把握;视觉思维自始至终借助意象,在观察、想象、构绘等形式的不断交替、变化中进行创造性活动;视觉思维是大脑右半球的独特功能,其创造性的内在机制是左右脑分工合作、交互作用的结果。
2言语思维
智能体的思维活动主要以语义方式在大脑的内部世界进行加工并向外表达。当然,这一思维水平的智能体也进行动作图式的思维和意象——动作图式的思维。语言是思维水平发展的一个革命性的界标。言语思维作为一种新的知觉方式,作为加工和表达内部心理活动的象征符号和“印出装置”,使智能体突破了身体活动图式表达能力的瓶颈,它不但改变了先前水平意象加工的方式,而且使得人从即时的身体活动图式表达的局限中解放出来,也使得内在心理世界的进一步丰富成为可能。在这一层次上,语言使得思想极大地独立于行为—— “所思远远大于所行”,它促使思维的抽象性和想象力得到极大的发展。
言语思维是思维水平发展的后来阶段,是加工和表达过程最复杂的阶段。言语思维的起点不是从思维开始的,而是从感受性的情感——意动,即感受性开始的,因为思维是由后者激发的。因此,一个完整的言语思维的过程是这样的:从激发一种思维动机到思维的形成,首先是在内部言语中,然后在词义中,最后在言语中。言语思维最终传达和被理解的是语义。所以,言语思维又称为“语言思维”,主要指运用语言、文字等思维元素对既定主体进行描述的活动,具有很强的逻辑性。言语思维是人类特有的意识形式。
3视觉思维与言语思维之比较分析
在传统教育领域,一直盛行3RS,也即读、写、算方式(read/write/arithmetic style)3RS长期使学习者在言语的或逻辑的思维能力方面不断得到加强,但相应地视觉思维能力则日益受到削弱乃至衰退,因为认识主体不能直接地感受鲜活的视觉意象,只能利用一些间接获得的、已经条理化的或已纳入现成规范的知识。在这种方式引导下的思维,难以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去进行自由选择,也难以摆脱现成规范或已有程式而由主体去直接感受或体验事物的本来面目。所以,通过3RS训练的思维,尽管在个体认知发展的一定阶段是不可缺少的,但若要在利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还能突破已有规范而去创造新事物,它就显得无能为力了。
视觉思维在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指利用眼睛来完成教学信息的加工、发送和接受。通过“看”及利用视觉语言(主要是图形、色彩、质感等视觉符号)来传递教学信息,进行交流。运用视觉符号进行教学信息的传递,相对于采用语言符号,更具有独特的优越性。传统的口语授课方式已滞后于目前的教育发展,后工业生活的快节奏和种种压力,致使人们也更加关注图形文化,视觉教育显尤为重要。视觉符号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不但可以消除因文字时空不同而产生的阻隔,借助视觉语言顺利完成与历史的对话,还可以大大缩短课堂知识传授的宝贵时间,加快知识从讲授到认知的速度。
在很大程度上,运用视觉传递教学信息的方式,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信息是可视的造型语言。视觉之物是不能用语言来完全描述出来的,虽然物象可以被概括成概念性的语言,但它只能是线性的抽象描述。借助视觉传达教学信息的方式较之文字语言,具有直观性、形象性、非线性和整体性,可以加强学生对艺术形式和审美的感悟,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模拟思维、联想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而语言是线性的,就是必须一个字一个字来写,一个字一个字来读,一个字一个字来听,它是一个线性的过程。语言作为言语思维的表达形式,是有序的,必须排列,必须按照语法规则和使用习惯来排列,它是有秩序的。此外,语言是概念性的、抽象的。
视觉思维与言语思维不同,它能传递文字语言无法言说的信息,它的直接性、具象性、丰富性、多变性及动态性,更是文字语言无法比拟的。视觉思维的空间性和非线性,使其传递的信息只要经过人的主观思维加以意识并配以动机,再加上不同民族民俗的差异,就会在这个层次上变成无数的“信息”。
所以,如果教育能致力于平衡言语思维和视觉思维,在教学的过程中发掘和培养学生的视觉思维意识,并且在实际的课程安排上,注意各种学科的合理搭配,使学生的右脑潜力能够得到发挥,它将给我们带来除技术进步之外的更多东西。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恰当地应用视觉思维,将有助于开阔学习视野,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教学改革。研究视觉思维是实现我国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一宏大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长远意义。同时,它也是我国现阶段推进教育教学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M].滕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2]吴秋雅.电视艺术思维[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3]蔡子谔.视觉思维的主体空间[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
[4]张舒予.符号的挑战[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
[5]杨宗佑.电视教材构思中的视觉思维[J].电化教育研究,1994(2).
[6]刘忠军.视觉思维在教育中的作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综合版)2005(9).
[7]潭晰.视觉思维与语言思维的结合[J].包装工程,2003(6).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同济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劳动西路19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