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研究交流: 语文主题教学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发布时间:2016-03-1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贾秋萍

 

语文主题教学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戴菊红
“语文学到一定程度后,有些东西是考不出来的,但是阅读的力量却能够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
“语文这个学科跟理科不一样,它不是一一对应的,靠一个系列、一个梯级、一个台阶去给学生提高成绩,它必须通过大量的积累,然后才能有一个提升。”                 
                      ——摘自活动所发的《人民教育“语文主题学习”专辑》
第一句话来自于初三孩子尝试高考的故事,初中时因为大量阅读拿到了122分,真正高三毕业时也只考到了123分。第二句话则是另外一个故事,因为老师的失误,应该考上学期试卷的学生,却做成了还没学的下学期的试题,结果考下学期卷子的成绩比考上学期的还高。不同的事例却隐含着同样的关键词“阅读、积累”。
那么怎样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如何拓宽学生的阅读量?用什么时间去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如何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交流和展示的机会?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把语文教材讲完九期末考试了,那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呢。我们知道,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大量阅读是重要条件之一。其实,以单元整合为切入点进行教学,有效的解决了阅读与积累的问题。
苏教版教材以“主题单元”取代知识体系单元”, 采用主题单元的方式组合教材.每个专题中的课文都洋溢着时代气息,充满着童真童趣,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这样的编排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教材要避免繁琐,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的总指导思想.但如果课程标准变了,教材变了,而我们教学的思路没有改变,仍然按照"知识体系单元"的形式一课一课地教,学生一课一课地学,那么课程教材再先进,新课程带来的变革将是浮光掠影..
主题单元不同于这种知识和思想教育为中心的训练组单元,以文化主题为核心设计的.单元主题丰富的文化内涵突破了过去的思想教育为核心的编排体系,只要学生读了,他都会从受到不同程度的文化熏陶,提高语文素养.课程标准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材中得到了落实.
教材以"主题单元"呈现,提倡"主题单元教学". 所谓"主题单元教学",事实上是指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的一种单元整体备课,教学的理念与意识.也就是以主题单元为依托,在整合教科书选文内容,教学活动内容,联系可链接的丰富课外课程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全片考虑的单元整体备课,教学.也叫整体模块教学.与单篇备课教学相比,主题单元教学着眼于学生的整体性,综合性,实践性,更强调课程资源的整合与生成.
这就要求我们改变教学策略,考虑教学资源的利用和开发问题,特别要注意教科书同一主题下各部分内容的联系,实施主题鲜明,课堂开放的教学.
以九下第二单元为例,整个单元的教材各个版块被“热爱生命”这一生命文化主题给密切联系在一起。“单元导读”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揭示了本单元的主题内容;四篇主体课文和一个阅读链接从“每个人都渴望得到美好的生活、在内心创造着缤纷美好的生活”、“每个人都有帮助他人延续生命、为他人生活的美好做出应有的努力的义务”、“世界上,凡是有生命的东西,都希望实现自己的价值”、“实现自己的价值需要顽强的勇气和不懈的努力”的角度,使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如何实现生命意义和价值。
本单元课文篇幅都比较长,信息量大,所以读完后先请学生归纳文章的基本情节和文章梗概。然后根据文体深入分析文章,如读小说,要了解基本情节、环境,归纳人物的性格特点;读散文,要了解文章的主题和线索,了解表现手法;读传记,要掌握人物的基本情况、主要事迹、主要成就和社会评价所选文章文体丰富,感情真挚,仿佛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生命画卷:鲁迅的《藤野先生》通过叙述作者留日期间的往事,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敬佩和怀念之情,反映出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所特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怀;当代女作家铁凝从戴维一个人写到一个家庭,从一个家庭写到一个民族,由此探究出犹太人的民族精神,唱响了《生命与和平相爱》的时代强音;杰克•伦敦以述说一位淘金者绝境求生震撼人心的故事,拨动了我们对生命的敬畏和热爱之弦;《享受生活》讲述了海伦•凯勒不向命运屈服,战胜残疾,享受健康人生的非凡经历,启示我们坦然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不幸。个人思想历程上的重要选择,弱国子民在海外的奋争,在民族狂热中保持冷静的教师,超越民族感情的师生之情,这些信息相互交汇,共同编织了鲁迅先生的散文名篇《藤野先生》,表达了作者对先生的怀念和佩服之情。教学本文可以让学生通读课文,捕捉阅读信息,理清文章脉落,分清课文中变换的几个地点,了解全文记叙的几件主要事情,从而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领会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我设想用综合实践活动贯穿这个教学单元的教学过程,把课文学习、阅读空间的教学有机地排在活动的各个环节,使单元教学过程成为一次融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活动于一体、语文学习与热爱生命教育融为一体的系列化综合活动过程。以此调动学生对整体感知单元教材的兴趣,培养学生从总体上感知、把握单元学习内容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单元学习主题进行探究的欲望。
本单元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是:“关于生命,我知道了……”活动分为四个阶段:我想知道(结合整体感知,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确定实践探究的主题)、我去探究(通过阅读和实践探究活动,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去寻找资料和答案)、我做整理(对获得的各种资料、实践探究的经历、体验进行整理)、我好感动(表达自己了解道德和自己的感受,包括口语交际和表达、办主题墙报)
流程:
一、谈话导入,引起学生对“热爱生命”这一主题的关注。
教师介绍有关生命的一则消息。讨论:读了这个消息,你们想到了什么?
在学生讨论、发表自己对这则消息看法的基础上,针对学生谈到的“应该珍惜生命”的基础上,引导归纳出“要热爱生命”的主题,引出课文中的导语。
二、回忆,实现新旧知识衔接。
引导学生回忆上学期在《思品》课上学过的“美丽的生命”,交流:在品德与社会课上,我们了解了哪些关于生命的知识?我们懂得了什么?
(要点:生命是美丽的、美丽的世界石油美丽的生命组成的、我们的生命是在长辈们的呵护下成长的、生命只有一次应该珍惜、健康地生活、要为他人更好地生活做出努力、要注意安全保护自己的生命等等。)
三、浏览整组课文。
 思考:这一组课文,主要谈了哪些关于生命的故事?哪些内容写出了我们过去不曾知道的事情?你喜欢哪一篇,认真地看一看,想一想,这篇文章主
交流介绍。总结归纳:整组课文主要介绍了一些生命现象和人们热爱生命的故事。
四、进行主题综合实践活动。
 第一阶段:我想知道……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刚才读过的哪些内容你很感兴趣?想更多地知道什么?为自己确定一个主题。结合学生讨论,教师帮助学生确定自己要探究、了解的主题。
主题及探究方式参考:
动植物和人类生命现象探秘──我的新发现:资料搜集、选一种喜欢的动植物,实践考察;
  怎样做才算热爱生命:通过回忆上学期学过的品德与社会第一、二单元内容,阅读本组教材、课外阅读;
  热爱生命的好榜样:读书、查找资料、身边人物调观察、调查、访谈。
五、布置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以后的课文学习和实践活动。提示学生准备好主题学习卡片,做好资料积累工作。
 主体综合实践活动第二阶段
单元课堂学习汇报。
  1.通过这一组学习,你对“热爱生命”这个主题,有了怎样的理解?
  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归纳。
  2.我会背诵了。学生背诵自己在本单元课文学习中所背诵下来的好的句段和名人哲言。
  3.这些词语你积累了吗?(词语盘点)对照学生的词语积累本,看哪些词语自己抄写了,哪些没抄写,想一想为什么没抄写。
  读词语盘点,想一想,“读读写写”的词语,自己都会写吗?小组内考一考。“读读记记”的词语,自己都知道意思吗?小组内比一比。
  4.学了这么多文章,在写作方法上自己认为有什么收获?(学生随意谈,老师相机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第三阶段:资料整理。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自己前一阶段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先分一下类,把同类的材料归并到一起;然后,想一想:口语交际课上向大家介绍自己了解到的什么?自己准备一个发言提纲。
综合实践活动第四阶段:我好感动。
  口语交际
  1.老师了解学生对资料整理和发言提纲的准备情况。
2.按照单元教学初确立的主题,学生了解到内容的类型,请学生代表发言。每一名学生发言的时候,教师组织学生认真听,针对发言中存在的“内容不够具体、介绍不够清楚、真实”等问题,进行提问、补答,或者提出改进意见,请发言的同学改进。讨论之后,教师针对同类主题或者同类型内容的表达,组织学生进行一般性策略方法的归纳。然后,学生自己练习说给小组同学听,小组内同学在评议,提出意见,自己修正。
墙报展评
  以小组为单位,把同学们的习作和自己搜集到地认为有价值的材料收集到一起,精选内容,办一张大一些的墙报。办墙报的时候,请美术老师、有美术特长的同学帮忙,设计一下报头、花边,如果能够通过计算机来设计更好。
  各小组把墙报贴在制定的位置,班内举行墙报展览。墙报下面,设计一个投票表格。表格上可以设计对整张报纸和报上各篇文章的投票格,全班同学都进行投票,看看那个小组的报纸、哪位同学的文章的得票多。
所以,我觉得在教学中采用单元主题教学,在精读每一篇讲读课文后,将学生的阅读视点引导到与教材配套的内容,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和品位。这样以单元为单位组织教学,而不是一篇课文一篇课文地去教。单元主题好比一根藤,文章好比藤上的瓜,以,进行整体设计。
除此之外,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理念的课堂表现方式。在教学《岳阳楼记》时,我尝试着用一篇《岳阳楼记》串联起了《一个永恒的范仲淹》、《追思滕子京》、《苏州清官——范仲淹》、杜甫《登岳阳楼》等多篇文章及诗歌,同学们在大量阅读中积极探究,不断积累,加上课上大家的充分交流,他们不仅大大了解了范仲淹、滕子京等人物形象,而且对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文章主题也理解的更加深刻。培养学生这种能力,也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最终受益的还是学生,毕竟教学真正的目的不是老师学会了多少,而是学生掌握了多少。
   “语文主题”对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作用非常大
1.通过“语文主题”的学习,学生的阅读能力大大的提高了。..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主题”学习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速度。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但学会了默读课文还学会了快速阅读文章。同时也让一些平时不喜欢读书的同学对阅读产生了兴趣,他们不但读了大量的文章,还做了很多的读书笔记,写出了自己的收获与感受,真正做到了的“不动笔墨不读书”。“语文主题”学习还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学生的知识。提高了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2.“语文主题”学习还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在“语文主题”学习中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词汇,搜集了大量的佳句美片,为自己的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因此,写作时他们的兴致很高,写的文章的水平也比较高。更可喜的是原来那些上作文课头痛的学生,也对作文有了兴趣,并且写作水平越来越高了。
总之,“语文主题”学习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积累了知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同济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劳动西路19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