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有效性合作学习
陆旭娟
《物理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物理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个性强的过程。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自主研究、平等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增加学习成绩和个人素质,形成一种生动活泼、人人参与、主动积极学习的活动形式。
倡导合作学习是基于课标提出“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能力”这一能力要求的体现,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获得信息的来源多渠道化,自主学习、组内交流、组间交流、教师的点拨提升等,而不再是传统的只依赖教师的讲授,把传统的教师“讲堂”转变为学生的“学堂”,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认知能力,让不同的学生在其最近发展区协作活动,共同发展。
但在教学实践和教研活动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常出现以下情况:有的小组热闹谈论很热闹,常常却解决不了讨论的问题;有的小组成员互相埋怨,渐渐地部分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变得冷漠;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合作过程中往往被优秀学生“垄断”;有些学生把合作探究的时间当作是一段休息、聊天的时间,出现课堂过于喧哗的现象。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有效的课堂,学生的学习情绪要恰到好处,不要出现掌声不断热闹场面,这样会让学生只停留在知识的表面,而不能冷静思考问题的本质. 太过沉闷的课堂,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失去学习的主动性,这时适当激励,调动课堂的气氛。
针对以上一些现象,笔者进行深入思考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法,经过教学实践,发现对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有较大的帮助。
1.科学合理分组,注重对合作学习方法的指导
合理的分组是有效合作的前提。根据班级人数不同,全班分为8 个左右学习小组,学习小组内以4 至6 人为宜,坐成长方形,便于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 分组时,注意组内成员为异质小组,学生在性格、兴趣、学业成绩等方面不同,这样成员间才能形成一定的互补性,为合作学习提供条件。各小组间同质,各方面的能力应基本相同,这样才能为组间的相互竞争创造条件。由于合作学习采用的是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促使组长关注组内的学困生,不让其掉队,不至于影响整个小组的排名。
由组员民主推荐学习组长,然后对组长进行培训,由组长负责讨论发言,明确组内成员的角色的分工,有记录员、汇报员等,避免合作学习时群龙无首、手忙脚乱和一哄而上的状况. 尤其关注组内的弱势群体的学习动态,让他们有优先发言权,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如果组内成员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由组长向其他小组同学请教,然后再进行小组的讨论解决。
2 .充分利用组内成员“兵帮兵”,相互促进提高
现代心理学理论认为,学生的行为都潜在互相帮助、互相协作的动机,在动机的驱动下,组内成员建立一种良好的合作关系,促进学习和解决问题. 在一些探究性实验中,需要集众人的智慧,分工协作才能完成。
在《物质的密度》一节的探究实验中,比较两种不同的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时,测量出每个物体的质量与体积大小,表1 为某小组合作学习的实录。
表1
实验序号
|
测量对象
|
质量m/g
|
体积V/cm3
|
1
|
塑料块1
|
4.8
|
4
|
2
|
塑料块2
|
7.2
|
6
|
3
|
塑料块3
|
9.6
|
8
|
4
|
铁块1
|
31.4
|
4
|
5
|
铁块2
|
47
|
6
|
6
|
铁块3
|
62.6
|
8
|
组内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于同一组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的结论也有所不同。
生1: 对比实验序号1 和4,2和5 或3 和6,发现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体积相同,但质量不同。
生2: 比较实验序号1,2,3或4,5,6,发现对于同种物质组成的不同物体,体积变化的倍数与质量变化的倍数相同。
生3: 比较实验序号1,2,3或4,5,6,对于同种物质组成的不同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
生4: 参照s-t 图像,画出了m-V 的图像,发现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我们不难发现: 生1 发现的规律已经建立在控制变量基础上,但较肤浅; 生2 发现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与其体积的变化倍数相同,已经较朦胧地意识到质量与体积之间的正比例函数关系;生3 认识到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意味着某种物质属性的存在,是组内中等以上水平; 生4 已经有了一种数学建模的思想,要求学生的数学基础和数学直觉要高,这样就能理解到一次函数的比例系数反映了物质的物理属性。
同一组内的得出了不同结论,当然会引发学生的争论,各抒己见。充分相信学生,同一组内不仅可以取长补短,相互促进,而且组内成员间相互协作,相互帮助对学生的成就动机的调动与师生的互动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再完美的师生互动也代替不了组内的合作学习。
3.教师精选合作学习的内容,对学生调控做到收放自如教师在紧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从三维目标入手,精选合作学习的内容。 合作学习的目的在于使每一个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因此合作学习选择的内容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启发思维,有一定的深度、层次性和可评估性等特点.如研究物体的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测定未知电阻的阻值等。
不能把一切问题都留给小组合作学习,不是教师讲得越少越好,避免出现同一难题乱哄哄无休止地重复讨论、探究,偏失探究的方向和主题。 对于学生小
组合作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对于教师的讲解不要有时间限制,而应以教学效率作为标准.在小组内合作学习时,尤其必须教师在小组间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加强课堂管理。如果教师一味地停留在教室的某一位置或讲台,组内的合作学习可能流于形式,变成“聊天式学习”,失去其有效性. 教师应参与到学生的合作学习中,成为小组的一员,指导学生的合作,同时及时了解合作学习的进程,合理把握和调控时间。
4 .多激励性评价,点燃学生合作学习的激情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自然也是评价的主体,对合作学习小组的评价多以激励性,少批评埋怨型的,由激励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变为激励小组之间的竞争,不仅注重学习结果的评价,更要合作学习的过程评价,把小组合作表现作为评价的主要指标之一。合作学习不仅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使每一个小组成员同整个合作小组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意识到只要相互合作才能共同进步的意义。对于学生的时不时迸出的智慧火花,要积极给予肯定和表扬,让他们体会到思维劳动的乐趣,同时对应小组加1 分。对于学困生的点滴进步,教师更要看在心里,给予更加积极的肯定,让他们喜在心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主动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同时在对应学习小组加1 ~ 2 分. 采用组内自评,组间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于每一个学习小组表现累积积分,组织周评、月评、期中、期末评选,对于优胜小组进行公开表扬和奖励。
借助于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将合作与竞争、个人与小组融为一体,并进行优化组合,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实效性。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上积极交往的机会,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有极大帮助的。思维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受课堂教学气氛的影响,多项交往的组织形式,信息交流量大,交流渠道多,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课内知识的沟通,有利于学生之间互帮互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