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情感教育,彰显生命内涵
——“人的生殖、发育与遗传”中的教学分析
屠敏
摘 要 结合“人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的内容特点,从克服学生害羞心理、感恩父母、珍爱生命、培养自信心、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方面上引导学生科学理解知识,并感悟生命的内涵。
关键词 生殖、发育与遗传 生命内涵 情感教育
1 “人的生殖、发育与遗传”内容特点分析
“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在《生物学课程标准》中被列为一级主题,而“人的生殖、发育”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被作为该主题下的二级主题,其内容和地位非常重要。“人的生殖系统和受精过程”这部分内容在社会风俗和传统习惯中,一直被认为是比较隐秘、难以直言的部分。大部分教师时常担心自己会变成“教唆犯”,担心原本对该方面无知的学生,对这些知识产生过分的兴趣,所以就选择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或让学生自己看书,一带而过。事实上,学生对于这部分内容存在很多的困惑。例如,“我从哪儿来?”、不孕不育的广告、少女怀孕、堕胎、少年犯等新闻。他们迫切需要了解这方面知识,如果教师不能摆正自己的角色,学生很有可能会通过不良书籍、网络等媒体获取不良信息,进而毒害青少年思想,导致人生价值观的偏差。“人的遗传和变异”对学生既陌生又熟悉。熟悉,在于遗传和变异都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感受到;陌生,在于这些知识复杂、微观且抽象,要从理论上去阐述、分析,牵涉到的名词术语较多,加上学生还没有相应的化学知识,对理解染色体、DNA、基因等内容有困难,教师也不容易讲清楚。
2 “人的生殖、发育与遗传”中的生命内涵
教材根据人的生命规律,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编写该主题的具体内容。表面上是各个知识点的呈现,事实上在知识点的背后隐藏着一条情感线。教师若能抓住这条情感线,就可以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感悟“人的生殖、发育与遗传”中的生命内涵,该内涵具有三层递进的关系。
2.1 知生死、知存在 生命是宇宙的奇迹,地球因生命的存在和繁衍而生机勃勃。但生命并不是永恒的,每个人出生的那一刻,死亡相伴而来,生命的每一刻都是在向死亡移动。在“人的生殖”内容中,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存在,正确理解生与死的关系,学生才会产生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之情。而这种珍爱不仅是对待人类的生命,更是对大自然中其它成员的生命尊重。
2.2 知生长、知生存 生命从存在开始直至死亡,一直处于活动状态。人的受精卵形成后就开始进行细胞分裂,形成最初的胚胎。通过对胚胎不同发育阶段的观察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生命、感受生命的神奇和来之不易。同样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很多坎坷和挫折,只有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才能更好的适应环境,更好地生存。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承受能力,使之更好地促进个体生命的发展。
2.3 知未来、知价值 生命内涵的最高层次就是生命价值的升华。一个人只有在关心他人、服务社会、为改善人类的命运而努力的过程中才能真正体验生命的丰满和心灵的充实。这既是自我价值实现的保证,也是对社会、对人类的贡献[1]。教师要帮助学生科学地掌握生命的知识,并引导学生主动思索生命的意义,找出自己存在的价值与定位,造福更多的生命。
3 人的“生殖、发育与遗传”中的情感教育
“现代认知科学认为在人类信息加工过程中,感情系统处于认知系统和行为控制系统的中间领域,感情系统的积极活动具有驭动、激发人们筛选、提取、整合、创生信息的功能,由此生成的情感体验和情绪记忆,逐步被强化为一种动力机制,激励人们的自觉行为,改变人们的行为效率” [2]。可见,通过情感教育的渗透可以使学生科学理解生命知识,并感悟生命的内涵。
3.1 “真真切切谈性”——克服害羞心理 教材中男、女生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传统的教法就是教师展示男、女生殖系统的挂图或电脑PPT。这样突兀的开场,学生情绪波动很大,难以进入新知的学习。在这里教师不妨创设一个现实生活常见的情境,给学生一个缓冲的余地。例如,教师一边在电脑屏幕上展示新娘新郎结婚的图片,一边在浪漫的背景音乐——婚礼进行曲中编述着新娘小红收到了一个朋友的礼物,她打开礼盒,看见里面摆放着莲子、红枣、花生、桂圆四样东西。然后话题一转问学生这份礼物暗含着一句什么祝福语。学生基本上都能回答出“早生贵子”。接着再讲述:一个生命的诞生需要男、女生殖系统共同完成,从而引入该知识点的介绍。考虑到还有受精过程和胚胎发育这两个知识点,我们可以继续把新娘小红的故事穿插在这两个知识点中。就是通过创设这样一个逼近现实生活的情境,使学生克服羞怯心理,直面科学,将“难堪”的学习过程变成了愉快的生命体验过程。
3.2 “可怜天下父母心”——感恩父母 生我者父母,养我者父母。如果一个人对父母都没有感恩之心,那么他怎么会对他人、国家和社会有着感恩之情呢?所以教师要努力创设活动,让学生感悟、体验父母“生育的艰难、养育的艰辛”。例如,在讲到“胚胎发育”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怀孕妈妈写的日记让学生当一回“孕妇”,把20斤左右的书包绑在腹部完成下蹲、躺下来睡觉等姿势,从中让他们感受到母亲怀孕时身体所承受的负担,体会到妈妈怀孕的“苦’。在讲到分娩时,教师可以播放分娩过程尤其是宫剖产的录像,相信学生更能认识到“母亲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辛劳,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对父母的敬爱之情。最后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回家陪父母交流交流,试着为父母做点事,用实际行动向父母表达感恩的心。
3.3 “生命充满挑战和意外”——珍爱生命 受精是一个偶然的过程。精子最初在阴道中的数量是2-3亿,而到了子宫颈口只有5000个左右,无数精子都无力到达终点而天折了。最后来到卵细胞旁边的只有30-50个,而且这些精子必须协同“作战”,才能冲破障碍,找到进入卵细胞的“缺口”,最后只有一个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又因为成熟的女性每月只排放一个卵细胞,更因为卵细胞排出后只能存活24小时。可见,“精卵结合”是多么地困难。即便受精成功,如果父母中有家族遗传病,那孩子的患病可能性很大,有时不得不终止妊娠。除此之外,整个孕育的过程中,也有很多意外因素,烟、酒、药物等都会导致胎儿畸形。所以每一个人能够健康平安地降生都是非常幸运的,我们应该珍惜自己、他人的生命,乃至生物圈中其它成员的生命。在生活中,能体会残疾人生活的不易,学会去关爱他们。
3.4 “我是最棒的”——培养自信心 在讲受精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增强自信心的教育,告诉学生:4-6亿个精子穿过重重阻碍,最后只有一个能够进人卵细胞,形成受精卵,发育成你我之辈。所以,每个人生来都是一名强者。在还没出娘胎的时候就闯过了重重阻碍,战胜了无数对手,我们有什么理由感到自卑,有什么理由不自信一点呢? 相信我们是最棒的,不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是可以克服的。在讲到变异是生物普遍存在的现象,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即便双胞胎也不是完全一样时,要让学生意识到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自身都有无人能及的长处,从而学会赏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还有当学生明白生男生女的奥秘时,就能正确评价某些家庭中重男轻女的现象,正确看待女性的性别,感悟女性在社会中同样能承担半边天。
3.5 “性行为的教育”——培养道德意识 人起源于动物,与哺乳动物有着胎生、哺乳等共同的生殖特征。在这基础上,指出:一对有生殖能力的男女,发生性行为,女方有可能怀孕,那么男女双方就是孩子的父母亲,必须承担抚养、教育孩子的责任,因此,性行为不仅是两个人的事,它涉及下一代和整个社会,人类性行为是要受法律和道德的约束的;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会找到自己的伴侣,也会拥有自己的孩子,然后一起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学生时代没有能力承担这些责任,也不容许犯错。教师还要指出:未婚先孕、少女怀孕、堕胎等现象不被社会接受,将会受到人们道德的指责;我们要崇尚性纯洁,不论是男女都要把最美好的东西留给将来的伴侣,不能随便与异性发生性行为,这也是阻断性病、艾滋病传染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所以学生时代唯有树立远大的理想,努力学好知识,长大后才能为家庭、社会负责,拥有幸福美满的人生。在教学中,教师要态度诚恳、注意调适,努力使学生认识到人虽然与哺乳动物有着极其相似的生理构造和生殖方式,但又与动物有着巨大的区别,会受到性道德的约束。
3.6 “科学发展史的教育”——培养责任意识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在教材中的呈现体现了遗传的发展历程,即遗传现象推论时期——遗传实验生物学时代——细胞遗传的时期——微生物遗传及生化遗传学时期——分子遗传学时期。在这其中涌现出很多杰出的科学家,例如,孟德尔、沃森、克里克等。他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勇攀科学高峰。他们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农林业、工业、医学、国防等领域,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科技,了解科学家的故事,学习他们的科学精神,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当然生物科学技术有时是一把双刃剑,给人类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会带来灾难和祸害。例如,转基因食物的安全问题、出卖生殖细胞、高价代孕的现象;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可能会带来基因歧视、人类的毁灭等等。教师要给予学生正面的引导,设计一些活动,例如辩论、实践活动、演讲、参观调查等,让学生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进而培养社会责任感。
另外“人的生殖、发育与遗传”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很容易就教材某个知识点引发新的情感需求。这样的课堂充满了动态的生成,需要教师课前精心设计,才能从容地面对课堂中的“节外生枝”。建议教师课前多方面考虑学生可能会关注什么问题,或者课前做份调查,切忌敷衍了事,避而不谈,因为这是对青少年日后健康生活作出的一个非常实用的指导。
主要参考文献
[1] 冯建军.2007.生命教育在于唤醒人的生命意识.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3)
[2] 朱小蔓.2007.情感教育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 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