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角色定位
新的课程标准认为: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各门功课的重要方式之一。它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组织形式而言的,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素质为宗旨,使每个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共同分享中获知。因此,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同时也需要讲究评价的策略,做到指导与激励相结合,成为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决策参与者。
一、 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组织者,要合理分组,要交代丰富的合作交流内容,要交代清楚合作交流的步骤。例如组织学生探究水的沸腾。
1、组织猜想问题:水沸腾时有什么特征?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温度会怎样变化?
2、组织讨论、设计实验:大屏幕展示原装置图,实验的改进:为了比较水沸腾前后的气泡的变化、声音响度变化把烧杯改成烧瓶。
3、组织实验指导:从90℃开始记录水温,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并注意观察水中气泡产生的位置,大小;气泡上升过程中大小的变化。水沸腾时,记录2分钟内水的温度,并观察气泡在水中产生的位置和上升过程中气泡大小的变化情况以及声音响度变化。水沸腾后,将酒精灯熄灭撤去,观察是否有沸腾现象。根据数据在坐标纸上描点,并画出图像;分析图像特点。
4、组织探究实验、收集数据。
5、组织分析、交流、讨论。
(1) 烧瓶内的小气泡最开始是在哪儿出现?为什么?(出现在底部,然后上升,这是由于玻璃上吸附空气和在水中溶有微量气体受热分离所形成的。)
(2) 气泡沸腾前上升时大小如何变化?为什么?(气泡上升体积变小,未到水面消失;这是因为杯底温度较高,蒸气泡可以形成,但上升过程中,温度降低蒸气又液化成水了)
(3) 沸腾时气泡体积又有何变化?水的温度还有变化吗?沸腾时声音比沸腾前响度有什么变化?(上升过程中气泡体积增大,上升到液面破裂,温度保持不变,这才是真正的沸腾现象。沸腾时声音比沸腾前响度变小。)
(4)水沸腾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什么?(沸点)
(5)移开酒精灯,停止加热水还沸腾吗?持续沸腾条件是什么?(移开酒精灯,停止沸腾。达到沸点且液体继续吸热。)
6、组织实验总结:
(1)水的沸腾是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这时形成的大量气泡不断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
(2)液体在沸腾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不变。
(3)沸腾是在一定的温度下,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4)液体沸腾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温度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二、作为引导者,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做到点拨深化。例如引导学生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用魔术“浇不灭的蜡烛”导入新课,使学生大开眼界,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极力的想弄明白其中的道理,同时还能体会到玻璃板替代平面镜的好处。引导学生说一说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呢?(教师不做任何暗示,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学生提出了很多需要去探究的猜想,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这节课重点探究:像与物体大小是否相同,像与物相对镜面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2、引导学生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像与物体是否大小相等呢?(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在实验设计时,学生可能对“怎样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感到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将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我们怎样比较两个同学的身高是否相等呢?我们怎样来比较两个物体大小是否相等呢?”(根据学生活经验,学生很容易得出“等”的方法来,进一步再让学生讨论,不能在一起的物体怎样去“等”,使学生明确问题的关键就是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与所成的像进行比较(替代物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
3、引导用桌子上的平面镜、形状和大小都相同的两支蜡烛做实验试试看,给出实验操作的时间,学生就会发现,只能在平面镜的前面看见物体的像,在背面看不见像了,没有办法把“替代物”放到平面镜背面的所成像的位置上。怎样才能同时看见像和“替代物”?由于课前引入实验的引导,学生容易想到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
4、引导学生在后面放一张白纸(相当于一个光屏),屏上会出现物体的像吗?为什么像不见了呢?(让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5、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确定像的位置?怎样判断后面的蜡烛与像已经完全重合?
玻璃板如何放置?实验时蜡烛是否固定在一个位置上?
师生讨论得出: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另一支未点燃的蜡烛放在成像的位置,直到看上去与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像的位置。在玻璃板的前面左右移动头部,直到从不同位置看起来后面的蜡烛和像完全重合为止。实验时玻璃板一定要竖直放置。一次实验有偶然性,不足以说明问题,至少要将蜡烛的位置改变一次,重做一遍实验,这样得到的实验数据才有说服力。
6、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学生换用平板玻璃完成实验。实验时教师还要提醒学生:不能忘记录物、像和玻璃板的位置及实验数据;实验时要注意玻璃板轻拿轻放,不要让蜡油烫到手,实验完毕要及时熄灭蜡烛。实验即将结束时要引导学生观察物像连线与玻璃板所在直线,这两条相交的直线有什么位置关系?
7、引导分析和论证:教师指导各小组学生做好实验记录,分析数据,归纳结论。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各小组的实验记录和数据及其结论。
(1)证据一:玻璃板(平面镜)后面的像都与物体完全重合。结论一:像与物大小相等。
(2)证据二:物距和像距的实验数据。结论二: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结论三: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的连线垂直于平面镜。(像与物体也是关于镜面对称)
(4)证据四:白纸上没有蜡烛的像。结论四: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8、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实验操作中有什么不足之处?测量的结果是不是可靠?各组的探究结果是否相同?还想去验证哪些猜想?相应的实验方案是什么?
三、在做到组织和引导的过程中,还要当好决策参与者,因为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师有了课程开发的权力,有了创造新形式、新内容的空间,同时也有了决策的责任。例如指导学生利用常用工具进行密度的测量。
1、明确密度测量原理是密度公式。(1)测量质量用天平,测量较小的固体质量用累积法;测量液体质量要利用容器(先测量容器质量,在测量容器和液体的总质量)。(2)测量体积时液体体积可以用量筒,而测量固体体积的方法较多:规则形状固体可以用直尺测量;形状不规则的较小的固体可以用量筒和水测量其体积(先测量适量的水的体积,再将固体浸没测量总体积);形状不规则的较大的固体体积测量常用“溢杯法”(将物体浸没盛满水的容器中,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量筒内水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测量石蜡等密度密度比水的密度小的固体的体积,可以采用“悬垂法”(先读取悬挂重物被浸没于量筒中液体对应的体积,再将石蜡和重物系在一起浸没于量筒中,读取此时的液体体积,两者的差便是石蜡的体积)。
2、讨论测量固体(体积较小的、密度大于水)密度的方案。(1)方案一:先测量固体质量m;再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记下体积V1;将固体浸没水中,记下总体积V2。(2)方案二:先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记下体积V1;将固体浸没水中,记下总体积V2;测量固体质量m。教师指导学生发现方案二由于后测量质量,固体上有水,测量的质量偏大,所以密度也会偏大。因此最好选择方案一进行实验。(较大的、密度小于水的固体只要调整测量体积的方法)
3、讨论测量液体的密度方案。(1)方案一:先用量筒量取一定量的液体,记下体积V;再测量空烧杯的质量m1;将液体全部倒入烧杯,记下总质量m2。(2)方案二:先测量空烧杯的质量m1;将液体倒入烧杯,记下总质量m2;把液体全部倒入量筒记下体积V。指导后学生发现:方案一由于量筒内有残留,质量偏小,所以密度也偏小;方案二由于烧杯内有残留,体积偏小,密度偏大。既然两种方案都无法消除残留量的影响,那么可以倒出一部分,最后再测量剩余的总量。于是有了方案三:先测量烧杯及液体的总质量m1;将一部分液体倒入量筒中,记下体积V;最后测量烧杯及剩余液体的总质量m2。
如果每一位教师能在合作学习中当好组织者、引导者、决策参与者,就一定能让学生在探究中求知,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合作中得到主动发展,迸发出解决问题的火花。这样我们的课堂就会更生动、更活泼,更有乐学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