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填 表 说 明
1、申报人不需填写“编号”和“课题类别”。
2、本表用计算机打印或钢笔认真准确地填写,一式
四份。
3、本表须经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领导审核,签署明确意见,承担信誉保证和管理职责并加盖公章后方可上报。
4、常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联系方式:
办公地址:常州市劳动西路19号
邮政编码:213001
联系电话:86696829
电子邮件:jyslly @{域名已经过期}
网 址: http://www.czedu.gov.cn/knowledge/
一、课题研究人员基本情况
主持人姓名 |
陈开和 |
性别 |
男 |
民族 |
汉 |
出生 年月 |
1963.4 |
|||||||||
行政职务 |
副校长 |
专业技术职称 |
中学高级 |
研究 专长 |
课堂教学 |
|||||||||||
最后学历 |
本科毕业 |
最后学位 |
法学士学位 |
|||||||||||||
工作单位 |
常州市同济中学 |
联系电话 |
18961189083 |
|||||||||||||
通讯地址 |
常州市同济中学 |
邮政编码 |
213001 |
|||||||||||||
电子信箱 |
manshanhongye@{域名已经过期} |
|||||||||||||||
课题组核心成员基本情况(限填10人,不含主持人) |
||||||||||||||||
姓名 |
专业技术职称 |
工作单位 |
研究 专长 |
在课题组中的分工情况 |
||||||||||||
于 娟 |
中学高级 |
同济中学 |
数学教育教学 |
学科研究指导、策划、设计和协调 |
||||||||||||
陈 钢 |
中学高级 |
同济中学 |
数学教育教学 |
学科研究指导、策划、设计和协调 |
||||||||||||
李 焱 |
中学一级 |
同济中学 |
数学教育教学 |
学生质疑能力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
赵雯君 |
中学一级 |
同济中学 |
数学教育教学 |
学生质疑能力形成教师教学行为变革的关系 |
||||||||||||
王怡蕴 |
中学一级 |
同济中学 |
数学教育教学 |
小组合作学习中形成学生质疑能力的操作方式 |
||||||||||||
傅 晟 |
中学一级 |
同济中学 |
数学教育教学 |
学生质疑能力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
秦 燕 |
中学一级 |
同济中学 |
数学教育教学 |
小组合作学习中形成学生质疑能力的操作方式 |
||||||||||||
鲍顺治 |
中学一级 |
同济中学 |
数学教育教学 |
学科研究资料统计与分析 |
||||||||||||
曹 渊 |
中学一级 |
同济中学 |
数学教育教学 |
小组合作学习中形成学生质疑能力的操作方式 |
||||||||||||
张金初 |
中学一级 |
同济中学 |
英语教育教学 |
学科研究资料统计与分析 |
||||||||||||
李 丹 |
中学二级 |
同济中学 |
英语教育教学 |
小组合作学习中形成学生质疑能力的操作方式 |
||||||||||||
侯迎丽 |
中学一级 |
同济中学 |
英语教育教学 |
学生质疑能力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
于仁娟 |
中学高级 |
同济中学 |
英语教育教学 |
学科研究指导、策划、设计和协调 |
||||||||||||
顾 玮 |
中学高级 |
同济中学 |
政治教育教学 |
学科研究指导、策划、设计和协调 |
||||||||||||
陆 红 |
中学高级 |
同济中学 |
政治教育教学 |
学生质疑能力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
张晓霞 |
中学高级 |
同济中学 |
历史教育教学 |
学科研究资料统计与分析 |
||||||||||||
徐 靓 |
中学一级 |
同济中学 |
信息技术 |
网站技术支持、资料上传、录像等 |
||||||||||||
课题主持人曾担任过哪些教育科研项目研究,完成情况如何 |
||||||||||||||||
课题级别 |
课题名称 |
批准时间 |
在课题中的分工 |
完成情况 |
||||||||||||
江苏省"十一五"重点资助课题 |
中学政治课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 |
2006年2月 |
成员,接受式教学的价值分析 |
通过中期评估 |
||||||||||||
江苏省常州市教科研课题 |
新课程下的作业架构及其实施策略 |
2003年9月 |
主持人,课题组长 |
未结题 |
||||||||||||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 |
新时期重点高中学生思想品德能力自我发展的研究 |
2003年3月 |
子课题组组长 |
已结题 |
||||||||||||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立项课题 |
重点高中学生思想品德能力自我发展的研究 |
2001年5月 |
子课题“整合多种德育手段,促进学生思想品德能力的自我发展”组长 |
2005年12月结题 |
||||||||||||
发表或出版的主要论文或著作 |
论文或著作名称 |
出版部门或发表报刊 |
日期 |
|||||||||||||
终身教育视野下的思想政治课价值 |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
2012.3 |
||||||||||||||
思想品德课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 |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
2011.4 |
||||||||||||||
教育的产业化、市场化和商业化 |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
2008.11 |
||||||||||||||
2007年江苏高考政治试卷中几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
2007.12 |
||||||||||||||
研究性学习:从“推动”到“引导” |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师陶杯一等奖;《草根化研究:追寻教育理想与学校使命》,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6年12月 |
||||||||||||||
所有制和所有制的实现形式不能混为一谈 |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
2006年8期 |
||||||||||||||
对政治常识中国际法概念的质疑 |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
2006年1期 |
||||||||||||||
二、课题设计论证
1、选题:本课题研究现状述评、选题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从国外看,西方一些教育先进国家关于学生质疑能力弱化原因的研究,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的意义。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学习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的过程、创造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最好的方法就是创设适当的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去探究。建构主义理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其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意义的主动建构。 在我国,古代学者就强调思辨,注重理解,对质疑这种方法格外垂青,特别赞赏多思多问、深入其内、、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的学习方法,所以,古人就有“学贵有疑”的传统。我国现代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也曾说:“我们的读书,是要借了书本上的记载寻出一条求知识的路,并不是要请书本子管我们的思想。所以读书的时候,要随处生疑。”这种重视质疑的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教育。 当今,致力于此研究的人也很多,但基本侧重于本学科的研究,如华师大徐凌芸的《思想政治课质疑能力的培养研究》,东北师大战长志《高中生物理质疑能力的研究》等等。经过查阅文献,就小组合作学习这一领域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的研究尚未涉及,有进一步细化研究的余地。特别是现在,小组合作学习在我校虽有燎原之势,但在合作中,仍然出现了一些不够完善之处,小组内讨论时,几个优秀生永远是主角;小组展示时,一些学生对于成绩优秀的同伴经常是深信不疑,成为拿来主义。因此,一节课上经常是部分学生的一台戏,问题由少数人来包办,质疑提问的人较少,为解决这一现象,我们将小组合作中学生质疑能力如何培养纳入研究的视角。 2、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本课题以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调查研究,理性思考,论证培育学生质疑能力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通过课堂教学中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实践探索,找到培育和提升学生质疑能力的方法和途径;通过培育学生质疑能力,促进教师转变教育观念、评价方式和课堂教学行为;通过学生质疑能力的培育,促使学生主体意识、思维品质、创新能力的提升;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质疑能力的培育,提升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效益;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质疑能力的培育,建构更加行之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范式。 3、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学生质疑能力的现状的调查与分析。通过师生调查问卷、课堂观察、个别访谈等多种途径了解课堂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现状;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利用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分析培育学生质疑能力的制约因素和形成原因。 2.小组合作学习中培育学生质疑能力的策略的研究。以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为研究现场,围绕“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内同质,组间异质”两种主要的分组方式,重点关注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组员的个性差异等方面,从培育学生质疑能力的影响因素着手,以学习、实践、总结、反思等多种方法开展行动研究,探索培育学生质疑能力的行之有效的策略。 3.在培育学生质疑能力中对教师教学行为变革的研究。了解目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小组合作学习中培育学生质疑能力的意识和行为的现状,重点研究教师的问题设计、教学观念、评价方式、指导方式和时间分配等方面,从而切实转变教师的育人观,提升教师对培育学生质疑能力重要性的认识;探索培育学生质疑能力过程中,教师教学行为变革的内容和方式。 4、本课题的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本研究的主要观念: 1.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质疑能力缺失。 2.不论是“同质分组“异质分组”“或哪种分组方式,学生具有主动独立思考的习惯、敢于发表自己原创性的见解、大胆对他人提出质疑,这才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理想追求。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在文献检索的基础上,将质疑能力的培养放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研究尚未看到独到的见解或是还未涉及,所以本研究为推动小组合作走向真合作具有重大意义,对于建构高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范式也有指导意义。通过本研究将更加凸显独立思考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重要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也更能启发学生的原创性思维,丰富学生的智力活动,从而提升学生的质疑能力。 5、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把实验教师的个体研究和课题组其他教师的交流、探讨相结合,在行动研究中不断探索,不断修改,通过螺旋式的循环探索、研究、反思、修正、总结,逐步完善提高学生质疑能力的措施方法。 2.调查法:采用向老师、学生问卷调查、访问调查等方式,搜集关于小组合作中学生因缺乏独立思考而轻信盲从原因的相关资料,全面、客观、为课题的实践研究做充分的依据,以便分析、改进研究工作。 3.观察法:确定观察对象,制定观察目标,观察学生课堂实际反应,并加以分析得出结论。 4.个案研究法:根据研究目标选取某一类学生、某一节课进行深入而具体的研究。 5.文献法:分类阅读有关文献资料,对文献资料进行系统的归纳、分析、梳理,为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的理论保障,找出国内外比较成功的提高学生小组合作中质疑能力的成果,比较、分析、借鉴成功经验。同时发现问题,寻找新的研究思路。 6、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启动阶段(2013.3——2013.9) 1.选题申报,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申报立项。 2.聘请专家审定研究方案,组织开题论证。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2013.9——2015.10) 1.现象研究: (1)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质疑能力状况的调查。 (2)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在备课、教学组织中对质疑能力培养的情况调查。 2.成因研究: 影响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质疑能力发展的要素分析。 3.实践研究 (1)根据现状调研的结果,制定行动研究方案,并在日常教学中进行行动——反思——行动的实践。 (2)教师根据行动研究的目标,改善教师教学行为,为小组合作学习下提升学生质疑能力提供时间、空间及和谐环境,为学生质疑能力提升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3)在实践中提炼出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方法。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5.10——2016.2) 1.问卷调查,对实践以来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评定。 2.整理、分析研究资料,总结整合专题成果,撰写专题报告,申请结题。 7、本课题研究基础:已有相关成果,主要参考文献(限填10项)。 当今,致力于此研究的人也很多,但基本侧重于本学科的研究,如华师大徐凌芸的《思想政治课质疑能力的培养研究》,东北师大战长志《高中生物理质疑能力的研究》等等。经过查阅文献,就小组合作学习这一领域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的研究尚未涉及,有进一步细化研究的余地。 |
三、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负责人和主要成员曾完成哪些研究课题;研究成果的实践价值;完成本课题的研究能力和时间保证;资料设备;科研手段等。 1.本课题的选题来自于现实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体现了学校当前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实施过程与目标都很明确,完成课题的时间有保障。 2.课题组成员均是教学骨干担任教研组长,受教育背景和工作经历互补,结构合理,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教学经验,有能力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工作。 3.组织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肯定会自主学习有关文献资料,及时修正研究计划,落实任务,及时交流并撰写课题研究的经验总结、科研论文等。 4.学校领导十分重视教科研工作,副校长、教导主任亲自参加实践与研究,本课题研究在物质上、人力上、时间上、制度上肯定会得到充分支持和保障。 |
四、研究计划
1、主要研究阶段及阶段性研究目标
主要研究阶段 |
完成时间 |
课题组成员分工 |
阶段成果形式、数量 |
课前质疑能力研究 |
2013.08 |
全体成员 |
小组合作中学生质疑能力现状调查问卷及分析 |
课堂质疑能力培养 |
2013.12 |
全体成员 |
观察量表等 |
教学实例-过程性 |
2014.08 |
全体成员 |
质疑能力的生成-教学案例光盘 |
教学实例-过程性 |
2015.10 |
全体成员 |
以评价促进学生质疑能力提升-教学案例光盘 |
学生质疑能力的提升-终结性 |
2016.02 |
全体成员 |
资料、论文及报告 |
2、最终研究目标和最终完成时间
最终研究成果形式和数量 |
预期达到的目标 |
承担者 |
过程性资料集 |
质疑能力培养的基本教学范式 |
全体成员 |
个案研究案例集 |
案例集 |
全体成员 |
小组合作学习的质疑能力生成的理想模型 |
论文及报告集 |
于 娟、李 焱、于仁娟、顾 玮等 |
本课题完成的时间:2016年2月 |
五、评审意见
1、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意见(请注明该课题是否拟推荐为辖市区级课题或常州市级课题等意见) 推荐为常州市级课题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
2、县(市、区)教科研部门审核意见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
3、市教科研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意见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