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德育天地>>国旗下讲话>>文章内容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第十一周升旗仪式
发布时间:2017-12-20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九4

尊敬的领导、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国旗下演讲的题目是蜕变、前行之心怀宁静,方能致远”。

(杨瑞雪):诸葛亮说:“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宋施昂):静水流深,不显不露。一个“静”字,是如此的意蕴丰富:它既是一种常识,一种礼貌,一种习惯;又是一种形象,一种修养,一种文化;更是一个“君子”在现代社会立身处世的必备的修养之一。心怀宁静,不仅是个人修养的提高,也会给他人带来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不仅对自己有益,也会为他人造福。因此,维护校园宁静,构建和谐校园,是我们每一位师生共同是责任!

(杨瑞雪):有一位作家曾说:“在旁边有人的时候,安静是一种礼貌,不管什么声音,哪怕是音乐,在别人不需要的时候,也是一种噪音。”的确,公共场所,即是公众活动的场所,在我们的校园中,教室、走廊、操场、专用教室,都是大家的共同活动空间,在校园内保持宁静,既是对公共规则的自觉遵守,也是对其他老师、同学的礼貌与尊重。

(宋施昂):那么同学们,请想一想,你是否做到了“心怀宁静”呢?

(杨瑞雪):排队时你能“心怀宁静”,排好队自觉靠右上下楼梯吗?

(宋施昂):上课铃响了之后,你能“心怀宁静”立即进入学习状态吗?

(杨瑞雪):上课的时候,你能“心怀宁静”,专心致志地听老师讲课吗?

(宋施昂):课间休息的时候,你能“心怀宁静”,坐在自己的位子上复习一下老师刚刚讲的内容,而不是在走廊上喧闹,因为一点小事随便起哄而影响别人吗?

(杨瑞雪):午餐的时候,你能“心怀宁静”,不在教室里大声喧哗吗?

(宋施昂):自习课的时候,你能“心怀宁静”,不说话,不浮躁,不无所事事,而专心地投入学习吗?

(杨瑞雪):如果你的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你还没有学会“心怀宁静”!

  思古之智者,无不在宁静中修身悟道而成就千古美名。

(宋施昂):身静,方可心无旁骛,专心思索;心静,方能让思想纵横千里,获得大智慧。正因为“心怀宁静”,才有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种不慕权贵、超然淡薄,成就千古“清高”美名;正因为“心怀宁静”,才有了诸葛亮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壮心气魄;正因为“心怀宁静”,也才有了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悠然独立和满含宁静、智慧的世间名作……

(杨瑞雪):回溯悠悠历史长河,太多古代贤者的事例告诉我们,惟有“心怀宁静”,才能沉淀浮躁,过滤浅薄,积蓄能量,而一鸣惊人。因此,作为一名学生,尤其是正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时期的初中生,惟戒骄戒躁,静心思索,静心学习,静心修身,才能在知识的海洋里更加游刃有余。

(宋施昂):静,是思维的序曲,澎湃在心灵深处,无声地鼓舞着内心的高尚;静,是平和的思考,时时展示着生命的活力,却不肆意张扬;静,是一种豁达的清朗,抛弃繁杂浮华的尘世,还自己一片湛蓝明净的天空;静,是一种纯洁的智慧,任心底流出甘冽的清泉,去滋润饥渴的生命。

(杨瑞雪):我们每一个人就像机体的一个细胞,当我们都能“心怀宁静”之时,我们的校园,还会不宁静、不和谐吗?这不正是古人说的“垂拱而治”吗?让我们将“心怀宁静”这四个大字深深印入脑海,让文明礼仪的钟声久久回荡在校园上空吧。宁静校园,文明校园,从你我做起,让我们为创建文明有序的校园出一份力、尽一份心,“求索而无止期,猛进而无退转”,让同济因为有你我,而骄傲!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