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科中读图能力的培养途径
发布时间:2011-10-2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蒋洁
1.学生用图意识、读图意识是读图能力提高的基本点;
2.学生读图习惯、读图能力的培养应寓于平时的课堂教学、学生的自习复习及练习试卷当中,不可能靠突击或死记硬背来达到;
3.学生动手画简图、空间概念的建构和想象是十分必要的。
新课程标准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促进者,应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强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中学地理教育的目的就有要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地理课本中的各种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统计图等,有机构成了一个“图像系统”,从多角度多层面传递出丰富的地理信息,成为学习地理的重要根据。借助地图可以更好地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进一步理解地理概念原理。因此,读图是地理学习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色。在地理学科的高考能力要求中就有规定:考生应能够熟练判断各种比例尺地图和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地图上填绘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和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地图、示意图、和景观图像、各种自然要素和时社会经济要素的统计资料和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
一、培养学生读图用图意识
读图用图意识是读图的原动力。只有有了这方面的意识,学生才会重视地理图像,在学习和练习中认真读图、用图。现在有很多学生会存在这样的问题:题干中明明要求用图,他们却有图不用,凭空想象或凭记忆想当然得出答案,造成不必要的丢分。而这方面意识的培养当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平时潜移默化地形成。
1、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像图表材料,不让它们成为摆设。要求学生将课本内容与图紧密结合起来,凡是课文中出现的地名或地理规律,基本上都应在地图上找到其位置,或了解分布特点。
2、选取一些典型地理图像,充分挖掘图中的信息,经常用图像来说明和解决问题。
二、培养学生提取地图信息的技巧
三、培养学生分析地图的方法
通过对地图进行分析,可以将地图上直接或间接显示的地理信息进行处理,从而揭示地理特征、地理关系、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等问题。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有不同的分析方法
1、直观分析 在某些地理要素或地区较单一的图中,内容较浅显可以直接分析,阐明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和形成原因。
2、对比分析。不同地区受不同地理要素的影响从而形成不同的地理现象。利用地图、统计图等进行比较分析,容易掌握地理事物的特点及其成因等。
3、数量分析。在不同地区,就同一地理要素的分布状况,说明该要素在不同地区的区域特征。
4、过程分析。在同一地区,同一地理要素的时间或空间序列变化图上,认识该事物的演变状况及其演变规律。
5、叠加分析。在同一地区,将不同要素的几幅图重叠,能更好地认识该区域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因果关系。
四、培养学生绘图、用图的习惯
在课堂中师生共同进行画图练习,边讲边画,能帮助学生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空间位置、变化规律、形成原因以及相互关系等方面进行全面、直观的了解,从而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减轻学生负担。鼓励学生经常用图,比如用图解题、图文转换、图图转化,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解题速度、训练空间思维能力,还可以在他们脑子中形成相关知识的“心理图像”,从而提高读图分析图速度。
总之,在地理教学中通过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不仅使学生将零碎的知识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有条不紊的记忆网络,而且各种不同类型的图像提供了大量的地理感性知识,有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进而大大提高地理学科的教学效果。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