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用活地理课堂“第二语言”
发布时间:2013-06-0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蒋洁

c

 

【摘 要】地图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一种语言,教学中要运用好各种类型的地图,培养读图技能、提高读图能力、提升地图意识、培养中学生的地图素养。本文从地理教学中应用地图的必要性入手,紧密结合地图的特点,论述了教师运用地图的多种途径和方法,以及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应用地图能力等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 地图、地理教学、培养能力、应用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翻开中学地理课本,各种地图占据了大量的位置,各种地理信息都反映在地图上面。但是初中阶段的学生却往往忽略了课本上的地图,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死记硬背上,单纯的想通过课本文字信息或凭借自身的知识储备来掌握地理知识,这样很难在大脑中建立直观印象。反之,在地理教学中地图作为地理信息传递的载体,它所表达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它把众多地理事物和现象用图形、文字、符号、数字和颜色绘在平面,展示了地理知识的空间分布特点和规律地图比任何语言的描述都更有利于学生接受,这就决定了地理教学中地图应用的广泛性和不可替代性。“没有地图的课不能称其为地理课”,此话并不过分,因为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普遍的教学手段,对它运用的如何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从这层意义上说,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如何用活地图,用好地图这是我们地理教育者所需要去追求的。在我的教学工作中,我也总结了几种方法来用好我们地理课堂的“第二语言”。

一、培养用图习惯,详解读图方法,变被动接受为规律探究。  
    地理课本上的地图学习都有基本的模式和方法,很多框题都有它的连贯性,如果学生能够学会读图的方法和能力,举一反三,这样才有学习的动力。在新课教授的时候,除了让学生能够读懂地图,还要让学生学会读图的方法,培养用图习惯。

一般的地图都会涉及比例尺、方向、图例注记等要素,读图时必须要让学生学会看一下这些要素。接下来要根据提供的图表特点,判断这是哪一类地图,分布图、原理图、统计图、景观图还是其他的图。根据具体图类,运用具体方法读图。    

中学地理七年级下册国家地理中出现的地图就包括地形图、气温与降水量分布图、工业分布图、农作物分布图、河流与城市分布图、交通图等。在每一节内容中都会有相同类型的地图,在开学第一节《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中,我对出现的每种类型地图都采取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一般分为:读图——说出图上反映哪些地理信息;描图——用颜色的笔在地图上把我要求的内容描出来;注图——把认为难以记忆的内容在边上特别圈出来进行标注;议图——同桌同学调换课本,及时纠正描图与注图中出现的问题;画图——同学上黑板进行绘制,师生点评。让学生学会学习国家地理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如何在不同的地图上进行归纳及应用。图文结合,以图导学,引导学生学会读图,学会对地图信息加以分析运用,提高学生读图能力通过阅读地图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引发学生的地理知识联想,开拓思路,启发思维,发展智力,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对地图进行深加工,变抽象为具体。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的力量是巨大的,按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内容充实,图文并茂,增加了许许多多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例子,教材编排重在让学生去体会知识探究的过程并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丰富的地图素材中也蕴藏着大量的地理现象、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和地理智慧,但是我们也发现很多地图都属于大尺度,大范围的,许多地理事物学生包括教师都没有见过,或者说不可能见到的,这些光靠教师用语言讲清楚也很难。对于这些时空跨度大或者难以用语言表述清楚的知识点,通过合理运用恰当的多媒体手段,可以把学生观察的事物化虚为实、化繁为简,使难以观察到的事物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使学生可以细致、全面地进行观察,启发其积极思考。如利用PowerPoint课件可以增加图的用量,引入很多网络知识;利用白板可以方便的引入和呈现数字化信息资源,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交互性,并能在课堂上对地图进行处理和再加工;利用Google earth对现实世界的空间关系的模拟,可以为学生提供空间可视化的分析结果,帮助学生建立地理学科的知识结构……

在学习《大陆漂移》时,我将大陆漂移假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信息在电脑上呈现出来,然后用FLASH模拟两亿年前直到现在的大陆漂移过程,再演示板块漂移过程。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形象直观地看到了整个漂移过程,像记忆电影一样,很容易就掌握这个知识点。包括等高线、地球的运动、中国地形等等这些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都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

三、充分利用地理教具让地图活起来,变平面为立体。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课本上的很多地图需要学生去运用,但是光看图,学生只会觉得自己是个旁观者,也无从谈起发现、研究、探索了。这就需要教师利用已有的地理教具,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作为一个参与者积极参与到课程学习中去,在参与中发现问题,探索新知识。

例如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一框内容,需要学生熟练掌握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全称,简称,行政中心以及相对位置。如果在课上让学生按照书中的表格进行死记硬背,学生会觉得比较枯燥而且记忆效果并不理想。于是,我给每桌学生都发了一套中国行政区的拼图,让学生观察每个省的形状,集思广益把省的轮廓形象化。学生各抒己见:山东好像跪着的骆驼,陕西是跪俑,青海是只兔子,湖南、江西是对兄妹头,广东像大象脑袋,香港、澳门是珍贵的象牙……,通过记忆学生很快能记下来一部分的省份。我还利用多媒体课件插入了一些省区的汽车牌照,让学生去找出这些汽车牌照所在的省区,这样学生就会自主地从课本中去寻找答案,而具有了拼图的感官刺激,学生的记忆效果显著提高。在学生对省区有了一定的熟悉后,我趁热打铁,让学生来场小竞赛,把台上七零八落的拼图在最短时间内拼成一副完整的中国地图,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原本的教学难点就被轻而易举地化解了。在课堂的最后,我还对此进行了再次扩展,以省级行政区的名字为谜底设计谜面,学生的兴致再次推向了高潮,并有学生向我建议要自己设计谜面考大家。我想这是一种交流,一种思考,一种探索。只有学生把中国版图拿在手里才会愿意投入到学习中去,这对于他们不再是听讲、记笔记,而是可以作为主角参与到学习中,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完成了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极大地开发了学生的潜在才能,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开发和提升,从而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得以突破。

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听到的终会忘掉,看到的才能记住,亲身体验过的才会理解和运用。要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地学习,培养学生能够运用地图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

四、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实践活动,变接受者为创造者。

当然,在课堂上给学生活动空间是有限的,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前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学生的聪明才智来自他们的手指头。”这句话指明了我们的教学方向,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增加智慧,发展能力。只要学生善于动脑,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就可以搞的丰富多彩,生动活泼。

在地理课上,我经常要求学生动手制作一些地理道具,学生利用学过的地理知识进行设计、完善。经常会有出人意料的创造。如地球仪的制作,在制作中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地球仪不能做直立的,这样可以省力很多。就此我们进行讨论,最后学生得出结论,地球在公转的同时引起了四季的变化,证明地球不是直立,应该是倾斜的,角度为23.5°,地球仪作为地球的模型也必须符合地球在太空的规律。如果光靠教师讲解,学生很难会记住地球的倾斜角度,但是在自己动手制作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发现了问题。

利用学校安排的校本课程时间,我还带领学生利用地理知识参与了常州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学生自我开展的课题《常州段运河申遗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还获得了该项目评比的一等奖,在研究过程中学生竟然能够利用课余时间走遍常州,绘制出常州市水系图,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学生的潜力。这些远远是在课堂教育中无法达成的。

通过实践操作,把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了起来,与学生身边的实例结合起来。这样,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又给他们留下一些想象和期盼。学生有意识地学地理,有意识地用地理,实践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既拉近了地理与现实的距离,又培养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而言之,在地理教学中地图就是最有力的拐杖,最有效的武器,离开地图,犹如盲人,无从下手。所有相关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地理原因大都可利用地图分析,简易实用而又行之有效。掌握地图技能,熟悉地理的图像语言,牢记地理事物的分布,是学好地理的必由之路。地图在辅助地理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无可替代。我也在尝试着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手上的、网络上的地图与图表资源,学生学会利用地图掌握地理知识,利用地图分析地理成因,利用地图理解地理原理及规律,并逐步养成心中有图、图文合一的思维习惯使得我们的地理课堂教学犹如插上飞翔的翅膀,越飞越高、越飞越稳、越飞越自由!

 

【参考文献】

      1、《初中教学研究》2011

2、《教育前沿与探索》2009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同济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劳动西路19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