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常州段运河申遗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3-06-0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蒋洁

课题的提出背景:中学地理新课改以来,教师越来越多的关注了新课程理念,即:关注促进学生发展的地理;关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关注实践与应用的地理;关注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地理。而在学校课程设置上,课堂教学难以把实践和教学融合起来,这使得地理教学与生活联系相脱离,如何关注实践与应用的地理一直是教师比较困惑的问题。

2008年我接到学校通知,参加常州市公民教育活动,在了解了公民教育的相关内容后,我联系到现在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问题,如读图能力的欠缺、只关注课本知识忽略身边的地理常识、对于社会问题不善思考等等。针对这些实际问题以及地理课堂上学生活动时间较少,我设计了一项公民教育课题——“常州段运河申遗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希望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能够掌握这些地理技能。

一、在课题中渗透读图能力的培养:

地图被称为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学会阅读地图是学习地理的最基本的能力。在课题的开始,学生就需要在网上下载大量有关京杭运河的地理并进行分类:古代地图、现代地图、运河全线地图、运河区域地图等等。在学生对各式各样的运河地图进行分类的同时也是对读图能力的一种再创造,学生学会了区分社会经济地图和自然地图,在后面的一些活动中也学会了如何选择合适的地图用于不同的目的。

通过读图也培养了学生的地理空间概念和地理分析能力。在研究课题中,学生必须联系实际,学会看图,教师也努力创设地图情境,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读图画图中来。在整个公民教育活动后,学生普遍形成了良好的读图习惯,这也是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的体现。

二、在课题中培养学生绘图的能力:

凡是思维都需要载体,在地理教学中,形象思维的物质载体主要是图像语言(地图)。我们在学习掌握地理知识时,一般是一个要素接着一个要素进行的,这样就有必要在一定时候进行归纳和概括,从整体上把握地理知识。这时利用示意图、模式图等地理联系图表就可以收到较好效果。

在进行“常州段运河申遗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的公民教育过程中,我带领学生走进我们的母亲河京杭大运河,让学生近距离的坐船了解我们的母亲河,并通过水利局专家的介绍对整个常州水系有个初步的了解。回到学校后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查阅了很多有关京杭运河的相关知识,并绘制了常州水系图,在绘制地图的过程中也是学生对地图三要素的综合运用。很多学生发现平时所学的三要素到自己绘制时会出现很多问题,比例尺的制定、图例的表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判别方向等等。这些问题可能在地理课堂上学生是不会去了解和解决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真正等他们遇到困难时他们就有这个欲望去解决问题,这些远远要比教师在课堂上讲有效的多。

三、在课题中加强图文互换和图图转换能力的培养:

在整个课题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学生在地图能力上的不断提高。我们的地理课本远离学生的生活,禁锢了学生的双手,这让学生很难对地理课本甚至对地图产生兴趣,但是现在利用研究京杭运河,学生对地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实际参观、走访、绘制,学生的图文互换和图图转换能力也得到了大幅度增长。我们的传统课堂学生习惯文字的表述方式,所有的问题都想从文字中找到答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发现有时候文字的表述过于累赘,用图形来表示会清晰很多,有时候图的表达不够详细,要文字的补充说明。有时候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要进行图图转换。

例如在小组负责寻访流淌在城市中的河流时,学生就喜欢用绘制简单路线图的方式记录自己所找到的河流,并通过绘制个性图例标出走过的地区,每个小组在交流展示时利用这些个性化地图能够很直观的让对方了解。这也是用文字难以比拟的地方,所以我经常要求学生利用地图来表达自己小组的活动。

 

(学生绘制的常州运河水系图)

        在这次的“常州段运河申遗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课题中,学生不仅收获到了公民教育的素养,还从这些活动中提高了自己的读图能力,也让学生在地理课堂上能够更加灵活机智。

课堂学习阶段,有这样一句格言:“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如果演示给我,我会记住;如果让我参与其中,我会明白。”当然,在公民教育整个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和热情是在课堂上所看不到的,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不断养成。通过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了解了研究地理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手段。在问题的解决的过程中,学生会体验到地理的应用价值,也学会了与人交往的行为模式,比课堂传授更具有体验性。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同济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劳动西路19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