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历史教学地图是一种专门为教学需要而编制的图种。它以简明、形象的地图语言再现历史,能收到文本效果以外的直观效果。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往往忽略了历史地图的运用。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只停留于文字层面,难以建立历史的宏观性和空间想象力。因而,直接影响历史教学的效果。初中历史教师应在教学中,巧用历史地图,让历史学科焕发它应有的风采。
【关键词】历史地图 初中历史 爱国主义 历史眼光
英国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在众多的学术领域中,历史是最庞杂、最有趣、最明智的一门学问。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历史是很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情感、能力的学科。历史教师更应该是打开学生心灵之窗看世界的智者。而在现实的教学中,我们却发现学生觉得历史枯燥、乏味,它就是“死记硬背”的代名词;而历史的开卷考试又使学生成了“写书的机器”。如何才能发掘历史学科丰厚的资源,让学生在渊博、趣味、实用、启智中学好历史呢?
郑樵在《通志》中说:“置图于右,置书于左,索象于图,索理于书。”这是古今学者治学和读史的重要方法。苏联教育专家斯特拉耶夫也说过:“地图是给学生直观地阐明历史过程中的联系必需的工具。认识地图,不仅是知道它的点线符号、象征意义、城市、边界、河流等等,而且还要看到活生生的历史事实以及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复杂关系。”历史地图是表现人类历史发展情况的地图,它既对历史事件的地点、空间联系及其地理环境提供明显的概念,又反映历史时期疆域、政区、政治形势、国内外战争、民族迁徙、地理环境的变迁、经济和文化发展状况。它以简明的、特定的地图语言再现历史,其中的图形信息能够收到文字描述无法实现的直观效果,是优化历史学科教学效果的重要工具之一。 以下就是笔者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相关的尝试和思考。
一、展现历史时空,以问题为载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时间和空间。历史发展的过程,处在时间的演变之中;空间是地理环境,是古今中外历史演出的舞台。要理解历史,就要懂得当时的地理。因而历史地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可以消除学生对遥远时间和空间的隔膜,还历史原本鲜活的面容,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在教学世界古代史中的《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一课时,由于人类早期文明的产生,横跨亚非大陆,纵横于四五千年前。对于刚开始接触世界史的初中生来说,很难在头脑中建构如此辽阔的人类文明的发源。于是,我借助了八年级下册《历史地图册》中的《大河流域的亚非文明古国》一图,如下:(图示)
这幅图以世界图的形式,将大洲、大洋和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时间、地点、名称等要素呈现纸上,简单明了,重点突出,让学生一目了然。在此基础上,我设计三个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仔细看图,找出人类最早的文明都有哪些?(2)人类早期文明出现的地理环境有何相似之处?(3)人类最早的文明曙光为什么出现在土地肥沃、水利资源充沛的大河流域?通过自主学习,学生们认为:(1)人类最早的文明分别是非洲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亚洲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恒河流域的古印度和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国(2)土地肥沃、水利资源充沛的大河流域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有利于人类的生存,更容易形成城邦和国家,更有利于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此时的学生兴趣盎然,思维开阔,一扫先前迷茫的神情,自觉的步入尘封的历史,去探密,去发现。历史地图的导入和运用,找到了历史知识和学生已有经验的结合点,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二、凸显历史比较,以地图为依据,在知识综合中释疑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中国古代史中,民族融合与政权分立总是交替出现。中华民族的演进史漫长而复杂,特别是在政权并立和更替频繁的朝代。民族、政权、疆域等诸多因素,令初中的学生“剪不断,理还乱”。如我在教学《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和《宋金南北对峙》两课时,发现学生对政权和疆域的变换存在疑问。于是,我借助书本中的《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和《金、南宋对峙形势图》,如下:
我将两幅形势图按时间先后排列同时呈现于课件的幻灯片中,要求学生把读图和课文阅读相结合,列出辽、北宋、西夏、金、南宋等政权建立的名称、时间、民族、都城和建立者的表格。在列表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将两幅形势图的内容加以比较,学生慢慢看出,在不同的时间,相同的区域,由于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战争形势的变化,而产生了政权、疆域力量的急剧变化。尽管如此,随后历史的发展却告诉我们:落后的文明终将服从先进的文明,民族融合是大势所趋,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从而,有效克服了学生最初易产生的,与少数民族的对立情绪。历史地图的运用,既帮助理清了纷繁的历史现象,又帮助树立了正确的大民族观,岂不是一举两得,不亦乐乎?
三、画图巧妙结合,以形象为基础,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由大英帝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由此,无数的战争和条约,鲸吞中国领土,屠杀中国人民,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同时,中国人民也展开了不折不挠的抗击侵略、争取独立的英勇斗争。令中华民族凝聚不倒的精神标志就是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感。中国近代史的学习是历史学科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主要阵地。然而在现实教学中,我发现初中生的精力都用于记忆战争、条约出现的时间、国家、名称、经过、内容、影响等大量的历史知识来应付考试,而无暇体验战争的残酷、救国的悲愤。这不得不视为历史教学的一种损失。如若借助历史地图,是否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如我在教学《甲午中日战争》一课中“瓜分中国狂潮”一目时,引用了书中的《时局图》,如下:
出示该图后,学生眼前一亮,顿时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我即时出了一个讨论题:“找出图中的动物、人物和事物的形象,结合史实及其盘踞于我国的地理位置,思考它们的象征意义,并说说由此你想到了什么?”要求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评价各自的观点。这个环节学生兴致勃勃,争先发表自己的观点,而结果也令人十分满意。通过讨论,学生找到图中熊、虎、蛙、鹰等动物形象和太阳、肠等事物形象,以及三组代表腐朽没落的晚清人物形象。指出这些形象象征俄、英、法、美、日、德等列强分别侵占我国东北、长江流域、广东、广西、云南、福建、山东等领土,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深刻体会到“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激发出“中华民族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的爱国豪情。至此,本课的教学目标已基本达成,相信因为爱国情感,学生会更加喜欢历史学科。将绘画与历史地图相结合,成就了《时局图》,也成就了爱国的历史。
四、拓宽全球视野,以探究为导向,塑造敏锐的历史眼光
世界史的学习,旨在开阔学生的眼界,领略世界各民族的发展轨迹。特别是能够中西比较、以古论今,展望未来,发挥“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的功能。可要看清世界史的真面目,对于初中生来说又得基于大量陌生的历史知识。那么,有没有简便方法呢?如我在教学《探险者的梦想》一课时,哥伦布及其后继者的地理大发现,不仅沟通了欧洲、美洲、亚洲、非洲大陆之间的关系,其间探险家的历险故事更是深深吸引着同样充满好奇心的学生。可是,地理大发现毕竟是前无古人的,在地域上更是环绕全球,广袤无垠。仅凭课文的阅读和教师的语言描述,远远不能够完成学生的空间历史想象。于是,我借助书中的《新航路开辟示意图》,如下:
要求学生根据图例和课本知识,一步步追随探险家的足迹,在图纸上完成哥伦布、迪亚士、达·迦马和麦哲伦的航行路线。在感叹探险家们的成就之余,我提出一个探究题:“为什么地理大发现出现在西方而不是中国?”学生可以自行拟定探究的角度。一段时间的师生互动后,学生的智慧毫不逊色的展现出来了。有的学生从“西方地中海文明的性格特征说起”;有的从“哥伦布航行与郑和下西洋的比较说起”;还有的从“地理大发现背后的财富动机说起”;还有的从“地理大发现与世界殖民主义的兴起说起”。他们认为:“西方文明重开拓进取,重科学理性;中华文明重含蓄内敛,重道德和谐。不同的民族性格造就了不同的民族历史,并且将继续开创新的历史篇章。对过去的学习意味着我们要用更加敏锐的眼光去寻找未来正确的方向。”由一幅线路图说到古今中外,可能就是历史的博古通今所致吧!
总之,历史地图是表现人类历史发展情况的地图。它的直观性、客观性和灵活性,可以让学生豁然开朗。历史知识和历史地图的有机结合,能够让学生的历史学习拥有记忆的载体、多元的比较、智慧的表达、更替的参照。初中阶段的学生学习历史,形象思维占很大的比重。千万不要让历史地图这个学习的好帮手,变成沉默和被遗忘的资源。
【参考文献】
[1] 陈旭麓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6.1
[2] 王明辉 《何谓历史学》 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5.4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历史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7
[4] 王向红 《基础教育教学基本功——中学历史卷》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