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 首页>>综合类课题>>重视学生发展>>理论学习>>文章内容
“有效课堂”之教学情境设计的认识
发布时间:2011-02-03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蔡玉萍

先引用一句形象的比喻谈情境。“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也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与吸收。”皮亚杰说:“教学就是创设情境。”教学情境是教学环境的核心,是与一定的文化背景相联系的活动情境或问题情境。新课程强调通过真实活动和社会性互动促进学生的文化适应,强调在真实情境中获取经验,并对学习材料进行精加工。

“境”就是用一种直观的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应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

苏教版九(上)《一双手》通过描写林业工人张迎善的一双手来赞美林业工人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品质。教者在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之后,创设了如下情境:

2009年感动中国十佳候选人开始评比了,请你写一份推荐词向组委会推荐林业工人张迎善。”“张迎善获评了2009年感动中国人物,请大家给张迎善同志写一份颁奖词。”“在颁奖晚会上,主持人请张迎善谈谈获奖感言,请你猜猜张迎善会说些啥。”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是学生生活中真实的活动,之前仅仅是电视机前的观众,感受着这些普通人身上的不平凡事迹。在这篇文章的学习中,教者将这一情境引入课堂,让学生置身评选的整个过程,通过文本的仔细阅读,由“手”的粗糙、坚硬、宽大、伤痕累累的特点入手,透过这双手看到了一个“默默奉献、爱岗敬业”的立体的人,并挖掘出人物为绿化祖国、为大家的幸福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整个过程设计新颖,富有形象性,学生在写推荐词、颁奖词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两者写作要求的不同,强化了“抓住人物特点介绍人物”的意识,尝试了“语言形象、富有文采”的写作方法。同时,在写作的过程中,随着对人物事迹的全面了解,对这位普通的林业工人在普通的岗位上作出伟大业绩很自然地产生了敬意。整节课,老师没有过多的说教,但学生都乐意参与推荐活动,为自己写成推荐词感到高兴,为自己成功写出颁奖词感到愉悦。甚至有学生在下课后,还在修改着自己的颁奖词。

又如,《阿里山纪行》描写了阿里山美丽的风光,在教授本课时,老师先是出示了一组阿里山的风景照片,学生虽然还未阅读文本,但通过图片的欣赏,对阿里山已经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带着这份好奇,教师让学生开始阅读文本,并提出阅读要求:“假如你是阿里山的导游,请你设计一段导游词,告诉游客本次旅游的行程”。其次,在学生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后,又提出“请导游围绕阿里山的一处景点作详细介绍,要求语言形象,写出景点的特点。”最后,老师邀请曾经游玩过阿里山的学生谈自己游玩后的感受。

这节课,教师同样注重了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导游介绍景点”是学生生活中已储备的经验,所以当老师创设这个情境后,学生的兴趣一下就被激发出来了。这种状态有效地推动了学生在下面环节的学习。同时,情境一气贯成,学生在这个情境中切身感受到了阿里山的美丽风光,还不自觉地学到了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方法,从学生的参与度及思维度的角度看这节课,这节课是有效的。

上述两节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情境的确需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这对有效课堂会产生不一般的作用。教师在预设课堂情境时应避免步入形式化的倾向,特别要关注那些对学生而言是富有现实意义的、同时又与教学内容具有关联的问题事实。把这样的问题事实借助适当的载体呈现课堂现场,便能构建一种真实开放、动态生成的情境。可想而知,当学生发现情境内容与自己密切相关时,意义学习便会油然发生。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同济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劳动西路19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