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 首页>>综合类课题>>重视学生发展>>理论学习>>文章内容
“有效课堂”之内涵、特征、形成要素的认识
发布时间:2011-02-03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蔡玉萍

有效课堂应该是每一位老师所追求的。“有效”在字典里的解释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对于有效课堂的理解,我想就是课堂教学能实现预期的目的,达成效果。新课程对“教”的有效性定位是:教促进学,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具体说,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要让学生掌握方法,进入某种过程,并且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课堂中,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师生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的有效指导……

一、        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

有效课堂必须有学生的主体参与,“没有受教育者这一主体参与就不可能有真正质的飞跃性发展。”教师需要给学生一个自主的空间,一个创造、表现和发展的机会。课堂上学生不是灌输的对象,而是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课堂上,学生应该是能在愉悦的氛围中享受学习的快乐。试想,如果学生摄于教师的威严,上课时处于过度紧张,害怕答不出问题而挨批评,或是担心答错问题遭到同伴讥笑,那么在这种状态下,学生的投入就不是积极的,学生的注意力其实是不集中的。因此,我认为教师要尽最大可能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宽容的,大家在学习过程中,不必考虑产生错误的后果,而是积极参与其中,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敢于提出问题,善于解决问题,勇于发表个人见解,在心理相对放松的过程中提高思维的集中。这一点应该是有效课堂的前提。

二、        学生的有效学习

课堂的有效性最终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习上。“考量学生的学习有效性,有三个方面的指标:学习速度、学习结果、学习体验。”

学习速度就是指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越少,说明学习的效率越高。学习结果是经过学习学生所发生的变化、进步和取得的成绩。每节课或者说每次学习之后学生都能有实实在在的收获。这一点是考察有效性的一个核心的指标。学习体验是指学生以什么样的状态进行学习。伴随着某个学科学习的进展,或者说学科知识获得的越来越多,学生对学科学习的兴趣是越来越强。

对照这三个指标,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似乎并没有“越来越强”,每次学习后似乎并没都能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原因何在?从教师我的角度分析,在我的课堂里,七年级的学生未能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学习习惯未能逐步养成,所以学生被动的学习降低了学习的效率。

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主动性,学生处于“我要学”的状态,学习是学生的内在需求。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对于中学起始年级,激励、唤醒学生的内在需求应该是有效课堂的重点所在。

三、        教师的有效指导

“教师的有效指导,就是要使学生从不愿学习到愿意学习,从不会学习到善于学习,从不相信自己能学好到相信自己能学好。”在何时指导、用何种方式指导、指导到何种程度,都应该是教师重点思考的内容,也是教师的功力所在,这对老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尔苏伯尔曾经说过:“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因据此进行教学。”指导的时机准,指导的方法妙,轻轻一点,学生茅塞顿开,事半功倍,学生在较少的时间里获得的进步自然大。但并不是所有的老师都能做到这一点的。或者是啰嗦、简单重复,或者是放任自流,全然不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指导的有效性可想而知。于是,教师不断地挤占学生的学习时间,学生反感教师,陷入恶性循环之中,教师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双方苦不堪言。所以说,有效课堂是既促进学生的发展,也是促进教师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

 总之,有效课堂的形成需要师生共同投入,缺了任何一方的努力,有效课堂都将是一句口号。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同济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劳动西路19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