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课改模式演变之历程 探索教学质量提升之途径
——中国课改模式“样本”的演进及启示
问题:一堂课究竟应该怎样上?
——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提出的“五步教学法”:按照教科书定义,即控制课堂教学的五个主要步骤: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60后、70后乃至80后”都是在这样的课堂上成长起来的——课难得不应该这样上吗?——如果不检查复习,不巩固新课,不布置作业,还是合格的“课堂”吗?
——固有的课堂模式正在不断被突破——创新,一直是教育发展不竭的动力和永恒的主题——尤其是最近10年——出现了百花齐放、争奇斗妍的模式大展示:比较知名的有“成功教育”教学模式、主体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模式、“导学型”教学模式、“双主”教学模式、“尝试教学模式”、“自学辅导教学模式”、“八字教学模式”、和“情景教学模式”等等——层出不穷的模式让教师迷惑了、校长迷惑了、就是一些教育专家也迷惑了——“模式”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热点词汇——中国教育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有些人提起模式喜不自胜,觉得是中国教育改革的福音,有的人则对其厌恶无比——孰是孰非,“捧杀”和“棒杀”都不是面对事物应有的态度——理性思考、仔细分析和梳理模式演变的历程,惊喜发现:模式正验证着中国教育几十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最初的开始:
——凯洛夫的“五步教学法”——福建
——江苏省特级教师邱学华提出的“尝试教学法”把教学分成了7个步骤进行:准备练习、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第二次尝试练习——强调“先试后导”、“先练后讲”,提倡学生要能尝试,多尝试。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
——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提出了“六步教学法”:即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这六步可以依据课文特点和学生理解的难以程度形成若干“变式”。
——尽管以上这些模式名称不一,但它们存在的共同意义在于,在经历艰难的教育教学观念挣扎和技术涅槃之后:“学”开始从课堂冻土里真正“苏醒”了,尽管它们依然重视“讲练”结合,但对“学”的张扬仍不失为一种壮举。
——洋思中学“变形记”:创立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江苏泰兴一所破落的农村初中创造了一个教育“奇迹”:他们的课堂模式主要分为三段(先学、后教、训练)六个环节——“先学”的操作要求是:1. 揭示教学目标(1分钟左右); 2. 明确自学要求(2分钟左右); 3. 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自学,教师巡视发现学生自学中的问题(5至8分钟); 4. 学生汇报自学结果(5至8分钟); 接下来是 “后教”环节:教师对带有倾向性问题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学生讨论质疑、交流发言等形式来解决“先学”中出现的问题(8至10分钟);最后是“当堂训练”环节,学生完成当堂作业、教师当堂批改作业(不少于15分钟)——与传统的“教为主”相比,洋思中学明确把学生的“先学”作为一个重要环节提出,并予以特别强调,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是洋思中学的亮点——“当堂训练”又辅之以课堂“四清”原则,所以明显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特别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益)——洋思中学蔡林森校长常挂在嘴边的话和很多参观者印象最为深刻的共性话语是:上课就要像考试一样紧张;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不同的声音及评价:洋思的课堂教学模式本意也许是想探索“学生主体”,但在实际的课堂操作中,教师除了是课堂的“设计者、参与者、合作者”外,还是直接的“决定者”和“掌控者”,因为有这样“角色”的存在,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并未真正也无法真正得到落实——但有一点可以充分肯定的是:洋思带给中国教育的启发作用是不容抹杀的。
——江苏南京同样一所农村中学:东庐中学“一招鲜”,其探索出的讲学稿的“技术”对教学改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讲学稿的问世,实现了课下与课上相结合,教案与学案相结合,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讲授引导相结合,达到了“教”与“学”的合一——何谓“讲学稿”:即教师“教案”,学生的“学案”,学生练习,三者融为一体谓之“讲学稿”——东庐中学的课堂以学生的自学为主线,它的革命性主要体现在:能按照学生“学习的过程”来设计课堂——其课堂主要流程包括(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学习研讨、课内训练巩固、课后拓展延伸)四大环节——东庐中学正是通过“讲学稿”这个桥梁或抓手,把“教”和“学”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师由原来的只顾埋头教书逐步转变为围绕学生的“学”大做文章、做足文章——更重要的是,“讲学稿”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可操作的技术支撑——在“讲学稿”的引领下,学生通过预习和自学,学会了(归纳、概括、推理、探究),既掌握了知识与技能,又锻炼了自己的思维。
——山东聊城荏(ren)平县杜郎口旋风:颠覆还是改良?——最初是为了改变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崔其升校长提出了一个看似疯狂的规定:“0+45”课堂,也就是教师在课堂上一个字都不能讲,不能板书,就站在课堂里,任学生自己做主、自由发挥——教师“闭嘴”的课堂招致了很多质疑——不讲的课堂却让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效果好起来了——矫枉过正、强势扭转教师的观念——构建起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10+
——模式,到底是什么?——杜郎口的成功引发了空前的课改“模式热”——2010年可以概括为全国课改的“模式年”。——如果对当年的课改整体情况进行盘点,可以总结推出课改“九大范式”:杜郎口中学的“10+35”模式;山东昌乐二中“271”模式;山东衮州一中“循环大课堂”;江苏灌南新知双语学校“自学、交流”模式;河北围场天卉中学的大单元教学;辽宁沈阳立人学校整体教学系统;江西武宁宁达中学自主式开放型课堂;河南郑州第102中学“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和安徽铜陵铜都双语学校的五环大课堂——还有曾被《中国教师报》报道过的河北鹿泉一中的“八环节教学模式”、山西新绛中学的“问题解决式”课堂;河南濮阳油田十九中“引领式教学”;北京昌平区长陵中学以及河北兴隆县六道河中学等也都探索出自己较为成功的课改模式,也都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更值得关注的是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所在的四川成都武侯实验中学,教师在课堂上也学着“不讲”了,他们同样开始探索自己的“民主课堂”模式了——比较这些学校的模式,可以发现,他们或许受了太多诸如杜郎口、东庐的影响,因此无论在形式和内容上,模式或多或少有着相似之处,通常都放大小组合作与展示(李镇西语:最好的学习是“给人讲”和“教育不仅需要爱,更需要良知”),都是用学案、导学案“导学”,都主张当堂训练或检测反馈,都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都研究独学、对学和群学,都尽可能控制作业量甚至实施“零作业,等等。
——总之,这些模式最大的共同点:是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对“模式热”提出质疑声也此起彼伏,而最大的质疑莫过于:模式会限制个性,阻碍艺术,妨碍创造——到底需要不需要模式呢?——
——
——事实上,对于目前中国的教师来说,如果不遵循规律,而随心所欲地去展示自己所谓的“教学艺术”,那么这种教学对学生来说就不是艺术,而是一场灾难。
——当然,模式与模式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模式只是一个框架,不应该规定所有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细节,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师应该有不同的风格,否则就是模式化。
——教师一开始需要模式(特别是初入教师岗位的年轻人),等熟练掌握模式达到一定境界后,就可以抛开模式。
——记者在采访这些课改学校时发现:他们已不约而同、形成了一种共识:“教无定法”的前提是“教学有法”、“贵在得法”,在有法、得法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达到无法的境界。
——艺无止境,好的教学不能止步于模式、技术和方法。“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善。”美国教育界享有声誉的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一书中指出:“教学提供通达灵魂的镜子”,“方法固然重要,然而无论我们做什么,最能获得实践效果的东西是,在操作中去洞悉我们内心发生的事。越熟悉我们的内心领域,我们的教学就越稳健,我们的生活就越踏实。”其实,模式就是“思想下的技术”。中国教育学会初中专业委员会李锦涛理事长如是说。
——课改模式背后的思想及启示:从“五步教学法”到“杜郎口旋风”,伴随着种种争议,几十年,中国的课堂从“教中心”到“学中心”,走过了一条跌宕起伏的不平凡道路。
——尽管我们称2010年是模式年,但不得不承认,没有哪一种模式能够一统天下。我们还发现这样的现象,一些学校(也许包括我校在内)经常去各地“拜师取经”,但回到家里(特别是自己的课堂)依然“涛声依旧”;或者照搬过去发现效果不佳,半途而废,最后不了了之;还有一些学校盲目追求模式,标新立异,迷失了自己,更迷失了改革的方向。
——究其原因,这是由于没有看到或看清模式背后的东西。其实,这些课堂模式背后是一个系统的支撑,比如备课制度、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学校管理机制和文化。崔其升校长无奈地说。
——其实在杜郎口,学校每天有两次反馈,全体任课教师参加:在课前的早上7点半和下午的1点半,各半个小时,各年级组分别提出前半天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被指名道姓的教师并无尴尬,大家已经习惯于将其看作是在帮助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批评指责。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如此而已。因为在杜郎口中学,已然形成了这样一种反馈文化:反馈会已经成为教师工作的一部分,教师把否定自己看作是最大的进步,因为只有否定自己才能不断自我更新,真所谓“日新之谓盛德”。这样每天诊断课堂,而且是理性和真心实意的,每天反思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想提高都难。
——显然,如果没有这些制度和文化的支撑,课堂改革是不可能走下去,不可能走远的。
——课改,到底改的是模式,还是思想?
——我们需要思考新的课堂以什么样的理念为支撑,需要哪一种模式?
——其实,从一些成功模式的探索及实践成果来看,课堂模式有几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课堂必须是基于学和服务于学的改革。一旦能围绕着学来组织,即使没有具体的模式,也一定是好课。重要的是,要让课堂发生质变!
——结论:我们的课堂有模式吗?我们对自己的课堂了解吗?我们经常诊断与反思自己的课堂吗?我们的课堂是低效、有效还是高效的?我们的课堂能真正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吗?我们的课堂能最大限度地彰显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吗?我们的课堂能真正焕发出生命成长的活力吗?
希望和要求——既不要绝然排斥任何模式的作用,也不要过于迷信任何模式的功能,而是要立足自身的特点、结合所教班级及学生的特点,研究适合自己个性和学生需求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