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的朗读文言文。
2. 能借助书下注解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3. 能在传神朗读中感知童年的趣味,珍惜金色年华
二、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导入一:同学们,大家好,很高兴能有机会与大家一起学习一篇文言文。文章的题目是《幼时记趣》。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就让我们带着这些好奇打开课本,开始本节课的学习。
(二) 初读知“趣”
1.正确朗读下列词语:
童稚( ) 藐小( ) 项为之强( )( ) 鹤唳云端( )
怡然( ) 凸者为邱( )( ) 凹者为壑( )( ) 土砾( )
癞蛤蟆( )( ) 尽为所吞( )
2.强调:多音字“为” 通假字“强” 砾:瓦砾
3.齐读词语
4.听录音朗读
5.评价:你觉得录音朗读得如何?出示朗读要求: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6.全班齐读
(三)细读理“趣”:
1.细读任务:
活动形式:四人一组合作学习
活动内容:
(1)借助书下注释,解释文中每句话的大致意思。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主要内容。
2.学生质疑:提出小组合作仍未解决的问题
3.讨论一:
(1)有学生认为:作者在夏天看到群鹤在空中飞舞,鹤在云端高亢地鸣叫。他在山林中玩得真开心。在看两只虫子相斗时,他看见了一只癞蛤蟆,很害怕。你认可吗?如不认可,请结合文中词句加以解释。
概括:作者观蚊戏蚊。作者神游山林。作者鞭打蛤蟆。
4.讨论二:
用第一小节中的词语回答下列问题:这些事物从形体上来看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为何作者能观察到这些事物?观察这些事物让作者有了怎样的收获?
(四)精读悟“趣”:
1.活动要求:
(1)有感情朗读你最感兴趣的一件事。
(2)读出一个画面,以“朗读中,我仿佛看到了 ”的句式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3)说说你是用何种语气来朗读的。你试图表达怎样的情感?
2.教师示范第一段: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朗读中,我仿佛看到沈复正捋着胡须、坐在书桌前回忆童年趣事。我用得意、自豪的语气来朗读的。因为沈复在年老时仍有一颗童心,所以我要表达我对他的佩服之情!
3.学生自由朗读,思考问题
4.学生展示:
附:
第二段: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项,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孩子一直仰起头,沉醉在想象中。读出专注、入迷,自得其乐,想象的奇特,羡慕之情;
我仿佛看到了一个调皮的孩子戏弄蚊子时的手舞足蹈。读出得意、快乐。因调皮,喜爱之情
第三段: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孩子正蹲着身子,专注地观察着花台,读出专注,乐此不疲;因专注,注意力集中,学习之情
第四段: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理由:我仿佛看到孩子突然间见到癞蛤蟆时的受惊模样,读出紧张,因受了惊吓,怜爱之情
我仿佛看到孩子心神定后鞭打癞蛤蟆的画面,读出轻松;因同情弱小、惩罚强暴,赞美之情
5.小结:板书(文字图形)
(五)总结:(5)
1.提问:产生如此多的童趣,原因何在?
2.交流:想象奇特、观察仔细
3.师生齐声朗读课文
(六)课后作业: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课后请细细品读课文,针对文中的重点词句、貌似矛盾的内容进行大胆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