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能理清在记叙中描写手的过程;
2、能学会抓住特征多角度细致准确的描写;
3、能感受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双手》,提到手,我立刻想到了少年闰土红活圆润的手,中年闰土又粗又笨而且开裂,还有我的叔叔于勒,那双满是皱痕的手。不同的经历使每双手各具特点。今天,我们将接触一位林业工人的手。请把书打开。翻到231页。
二、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在横线上填字,理清作者观察这双手的过程。
握手——看手——量手——搓手
三、找一找:
1、出示:细读课文,找出描写“手”外形的语句,补全下列表格
2、填表
3、概括:这是一双 的手。
奇特、肥大、干枯、粗糙、老、丑陋
4、 研究这张表,老师发现作者描写这双手,既有静态的描写,更有在记叙中描写这双手。此外,你还能发现作者描写这双手的方法吗?比如描写这双手的顺序?描写的角度?观察的感官?
5、 明确:描写的顺序(整体——局部——细部)
描写的角度:正面 侧面(我的手火燎燎的疼)
观察的感官:视觉、触觉
修辞、数字的运用
板书:描写方法:抓特征 有顺序 多角度 用修辞 列数字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这双手的外形特点。不过,这双手难道仅仅因为手外形的奇特而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吗?
四、读一读:
1、请再读课文,以“这还是一双 的手,因为 ”的句式说说你对这双手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2、交流:创造美 、创造绿色宝库 造福人类 美化祖国 作出巨大贡献 创造不凡业绩、 坚硬
过渡:通过人物自己的语言以及旁人的介绍,我们对手的认识已不再停留在外形,而是认识到了这双手创造的价值,领略了这双手的内在美。
3、师指导:为了及其精炼地刻画人物,通常我们会在肖像描写中着力画眼睛。但作者为什么写张迎善的手呢?
答:作者抓住了手与林业工人的关系。因为栽树是手活,穴里的草根根、石块块得用手拣出来。要保证苗苗不窝根,苗根得用手送进土里,栽一棵树,手得往土里插三四次。看到这双手,就可以反映张迎善这个人的精神品质。
4、通过这双手,文章塑造了一个 的劳动者呢?
无私奉献 热爱林业事业 坚忍不拔 不畏艰辛 执著 脚踏实地 忘我工作
师总结:这双手之所以干枯、粗糙、丑陋,恰恰是因为张迎善同志不畏艰辛、忘我工作、热爱林业事业而造成的。
总结:抓住特征表现人物
五、学一学:
1、师指导:写人物要抓住特征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既可以写手,当然也可以写其他部位。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也曾出现过抓住特征传神描写的。我们一起温习一下。
2、齐读:
l 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
她的衣服全是黑的,但通过她的眼睛,从她内心却射出一种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光芒。
高尔基《童年的朋友》
l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是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朱自清《背影》
六、改一改:
1、修改内容:抓住特征写一位家人。
2、修改要求:
第一级:至少运用1-2种修辞
第二级:有一定的描写顺序、能多角度描写
第三级:抓住人物特征表现人的精神世界
3、交流展示
七、结束语:“我希望大家读了《一双手》后能自觉地深入生活,细心地观察生活。抓住你观察到的某一特点写短文,切不可写那些平庸的、流水账式的作文”
——姜孟之
八、作业:
n 1、请根据老师出的上联对出下联。
n 上联:人民教师用粉笔育后代
n 下联:
n 2、文章平中见“奇”,试找出两处值得鉴赏的语句,摘抄并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