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话语权”? 法国后现代思想家米歇尔·福柯解答了这个问题。福柯指出,“话语是一种权力关系。它意味着谁有发言权,谁无发言权。一些人得保持沉默(至少在某些场合下),或者他们的话语被认为不值得关注。语言系统在情感和思想层面上产生压制;尽管它是一种隐蔽的、表面上无行为人的控制系统,然而,它在社会中是一种真实的权力”,“在现实社会中,话语权从来都掌握在占统治地位/权力的一方。”简言之,就是说话权,即控制舆论的权力。话语权掌握在谁手里,决定了社会舆论的走向。那么,在我们的课堂上,谁有发言权呢?谁的话语被认为是不值得关注的呢?
纵观传统的语文课堂,话语权更多的是为教师所拥有。学生听、老师讲的模式占了很大比重。罗杰斯认为传统教育的主要特征是: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是权力的拥有者,学生是服从者;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支配学生的学习,从教育政治这个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壶杯”教育理论(a “jug and mug” theory of education)。教师(壶)拥有理智的和事实性的知识,学生(杯)是消极的容器,知识可以灌入其内。因此,罗杰斯提出要废除传统意义上教师(teacher)的角色,以促进者(facilitator)取而代之。在传统课堂上,除了老师拥有较多话语权的同时,还存在着学生微弱的声音。叶澜教授对此有精彩的论述:“课堂成了演出‘教案剧’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主要的‘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
如果说传统教育是灌输式、填鸭式的教育,那么,新课程提倡师生间的“平等对话”与“全员参与”。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去引导学生说出自己不同理解。学生有话可说,真正表达自己的思想。师生在相互对话与理解中接纳对方,教师真正体会到学生作为独特个体的需要、情感、态度和发展的意向,体会到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主体的独特个性以及自由、创造和选择,并且信任学生,尊重学生。
如果课堂上,教师“少讲”一点,或者“精讲多练”、“先学后教”、“相时等待”,腾出一定的空间、时间,让学生“多思”、“多讲”、“多练”,那么,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平等的、全员参与的话语权就会有基本的物质保证。名教师李镇西就非常注重尊重学生的话语权。他既不简单重复学生话语,也不自己站出来议论一番,而是借助中国美学中的“飞白”艺术,留出大量的空间、时间,好好让“同学们想一想”。
“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写一写”,是我的课堂经常采用的模式。我会尽可能多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锻炼,提高阅读能力与表达能力,在语言的实践运用中提高语文素养。当然,这样的环境并不意味着学生的话语权可以“天马行空”,当学生的话语明显脱离课堂教学目标时,我会及时介入,既适当肯定,又结合文本的学习目的,把学生们的讨论引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总之,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的话语权,更要懂得引之有法、导之有序、放之有度、收之有益的“经营”之道。当学生不是为教师而言说,而是为自己而言说的时候,真正的自由民主发展和充满生命气息与创造力的课堂才会真正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