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 首页>>综合类课题>>重视学生发展>>研究活动>>文章内容
课堂教学话语权的回归
发布时间:2011-03-1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蒋莉俊

传统课堂“师本位”的教学思想是课堂话语权缺失的主要原因。新课堂要求构建一种基于学生主体性的话语权。

()学生话语权的内涵。 话语是主体表达自身思想、情感、态度的主要的方式,它代表着一种权力。实际上,语言的权力并不是来源于话语本身,而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思想的工具。学生的话语权是指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在教育活动中,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所具有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见解的权利。

 ()传统课堂中学生话语权的缺失 
      
传统的课堂教学最大的特点是没有教育对象的教学,它片面地强调教师、教材、书本等外在于学生因素的价值,而忽视了教育的最终指向——学生内在的价值取向。学生成了课堂教学活动的客体,处于边缘状态,教师则成了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宰。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控制—被控制”的关系。随着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主体地位的丧失,其在课堂中的话语权自然也得不到保障,整个教学活动成了教师的“独白”和“一言堂”。

()新课堂呼吁新的学生话语权 
       (1)
学生课堂主体意识的提升。重塑学生的话语权,主要是寻求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的提升。提升学生的课堂主体意识,可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围绕学生的兴趣展开教学。兴趣是人们从事某项活动的内发性动机和原动力。二是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由于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差异,只有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的特点进行教学,满足每个学生不同的需求,才能调动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三是围绕学生的生活和实际开展教学活动。近代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只有是“关于生活”的教育,才是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的教育。
      (2)
话语权的表达。学生主体地位的获得和主体意识的提升,必然诉诸于课堂话语权的表达。在现实有些课堂中,学生言语的表达是按照教师事先设计好的路线去进行的。“这种对话从根本上说绝非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对话。二是防止从教师的“一言堂”演变为学生的“一言堂”。学生虽然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而存在,但是由于其自身的条件的限制,学习活动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没有教师的课堂引导,学生将会在其学习活动中迷失方向、无所适从。 
      (3)
生态课堂的构建是重塑学生话语权的保障。 “个体是作为这个整体的一员而存在的,只有他们投身于整体的复杂的关系网中,才是有价值的”。在这个生态系统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动态性的平等关系。“不存在一个最高的权威,最终的规则,各个参与者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发言、叙事。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力。”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同济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劳动西路19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