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 首页>>综合类课题>>重视学生发展>>研究活动>>文章内容
课堂教学话语权的回归
发布时间:2011-03-1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白丽烨

在传统教学乃至今时今日课堂中,教师讲、学生听,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仍是十分常见。然而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课堂教学的直接参与者,其主体意识更理应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加强,并在这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学习动机、兴趣、需要等对各种教育影响进行筛选、加工、吸收。同时由于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其认知、情感、意志、个性发展等需要成年人的引导,教师承担着教育学生的重任。然而在传统的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略,更多地是作为加工对象而存在;教师被赋予了绝对权威,凭借其知识优势而滔滔不绝。学生的任务就是听老师讲、应付考试和接受评价,少有的发言机会也在老师的控制之下,缺乏自主性,其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被忽略。久而久之,学生也习惯于这种你讲——我听的格局,教师要求得越多、规定得越死,越易接受。自主性被剥夺,话语意识荡然无存。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客观上要求一种全新的课堂作为支撑。在新课堂里,教师从传统教学中的“教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帮助者”和“引路人”,学生从传统课堂的边缘真正的进入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因此教师不应该成为课堂话语的唯一主宰者,学生话语权的重要性和主体地位应该被突出。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以独立的生命参与教学活动的。课堂教学活动不仅仅是抽象的知识传授和接受过程,还是教师和学生主体生命间的交流和体验的活动。学生不是一个纯粹的“学习者”,而是一个有着多种需求及个性特征的活生生的人,所以课堂话语不仅是知识传输和接受的工具,更应该是生命意义体现的方式,它不仅是理性的和科学的,还应该是复杂多元的。因此应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活动中的那种片面地关注学生学科知识的“术语性话语”和偏重意识形态的“政治性话语”,而应像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那样,回归学生的生活话语,还学生话语的生命完整性,这样才能“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同济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劳动西路19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