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 首页>>综合类课题>>重视学生发展>>研究活动>>文章内容
尊重学生的话语权
发布时间:2011-03-1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鲍玲

“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是语文新课标的核心理念。而作为话语权的动态表现形式的言语活动,既是学生思想发展、情感态度发展和知识能力发展的外化行为,又是评价教师是否“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能否准确而灵活地调控课堂节奏的重要参数。正因为如此,学生的话语权也就成为了新课程中最为活跃的课堂元素。

传统的课堂教师的主导作用总是发挥的很好,有时甚至超出了这一作用,教师面对学生无法回答的问题时总会自问自答,而不是通过重新调整问题的方式启发学生,这样长期以往,学生只会养成等着吃现成饭的习惯,思维也就逐渐停滞了。再者,学生参与课堂的良好状态应该是主动的参与,自主探索,在这个参与和探索的过程中,学生势必会产生诸多的问题,问题的提出和自主解决其实就可以碰撞出很多智慧的火花,可是这样的师生自由交流的场景却很少能够在课堂上见到,往往学生有问题也不敢问,因为课堂上根本没有这样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质疑,甚而更加糟糕的是学生根本就没有能力和习惯产生问题,有的往往就是老师的一言堂、满堂灌。鉴于此,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应该大胆的“放权”,以激发学生主动进入学习过程的行为愿望并取得思维成果,从而获取新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理解,进而解决问题。当然这种“放权”并不表示教师在课堂上完全不起作用,教师应该在学生产生困惑的时候适时引导和点拨,做好穿针引线的作用。例如在一次上课外诗词《定风波》的时候,我让学生结合补充资料自主阅读,若有不能理解的地方可以举手提问,就有一位学生提问道:“为何“雨具先去”了,后文中又写道“一蓑烟雨”呢?”这是诗中的一处矛盾,于是我就借机让学生找诗中其他矛盾之处,并通过这些矛盾走进的苏轼的内心世界,体悟了本词的情感,这整个的质疑和释疑的过程可以说完全是由学生自主发现并解决的,老师只做适当的补充和引导,学生的探索热情也一下子就被激发了出来。

我想,归还学生的话语权,就是以人为本的一种表现,这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话语作为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一项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生命形式,其伴随着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如果说生命教育是以“人”为中心,那么,学生话语权就是人生坐标的轨迹体现,随着话语权的解放,人更趋近于人的自我和自我实现。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同济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劳动西路19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