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 首页>>综合类课题>>重视学生发展>>研究成果>>文章内容
提高探究教学的有效性
发布时间:2011-02-04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陆旭娟

探究式教学是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学会学习实践能力。设计亲历式的教学途径,在探究中经历、体验和感悟,通过质疑,设计与实验、归纳、交流,得出规律或建立概念,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在探究学习中,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发展学生的思维和智力。与以往的接受式学习方式相比,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更注重让学生体验知识的获取过程,而不单纯是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教学实践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学生有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但分析判断能力还不成熟,自主性还不强,因此还需要给予正确的、及时的指导。在探究学习中完全放手、束缚太多都不现实,不仅不能实现教学目标,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也有负面影响。因此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既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也需要教师的必要指导,在互动中实现教学目标。如何提高探究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是执教苏科版物理8年级上册“升华和凝华”时设计的教学环节、教学方法以及一些体会。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与疑问是探究式学习的起点,也是探究式学习的一个基本特征。创设物理问题情境是探究式课堂教学的良好开端。让学生在物理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根据教材内容的性质特点,通过有趣的实验、故事或游戏设置悬念引出问题,就能创设具体生动的情景,可激发学生的情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形成学习的心理愿望。本节课一开始,我就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古人祈雨却滴雨未下和现代人运用科学技术进行人工降雨缓解旱情的两种情景,前后画面形成强烈对比,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科学的伟大力量,同时激起学生了解人工降雨相关知识的欲望,此时学生热情高涨,争先恐后地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当发现所掌握的知识无法解决问题时,引发了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积极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       猜想推测,实验探究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的确,猜想与推测是探究学习的核心环节,它能使学生明确探究方向,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探究,教师根据前面对已学知识的回顾提出新的问题:固态和气态之间是否可以直接转化,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与推测,并找出生活中实例来证明自己的猜测。升华和凝华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是物质在固态和气态之间直接转变的过程,但学生对这种变化的过程及过程中的吸放热情况并不非常熟悉,而且也很难直接观察到。本节课我大胆放手让学生动手实验,通过活动来观察碘的升华与凝华现象,注意引导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和推断过程发生的条件。以下是师生交流实录:

师:给碘颗粒加热后,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生:有气状物体产生。

师:这气状物体是什么?

生:我想应该是碘蒸气。

师:你们有没有发现液态的碘生成?

生:没有。

师:这一现象表明固态物质能不能直接变成气态?

生:能。

师:物理学中把这一现象叫升华。这一过程对于碘颗粒来说是吸热还是放热?

生:吸热。

师:停止加热后,过了一段时间,碘蒸气又变成了什么?在容器的什么部位?

生:小颗粒,在容器各处。

师:这时,气态变成了固态,这一过程就叫凝华,同学们猜想一下,凝华过程是吸热还是放热呢?

此时说放热的同学比较多。

师:有什么办法来验证吗?

这时有位同学举手回答:在学习液化时,水蒸气遇冷放热而液化成小水珠,是不是可以在碘锤凹处放些冰屑,如果凝华的颗粒较多,就能说明凝华放热。对这位同学的精彩发言给予表扬,然后对全班同学说:那么大家就试试看吧。此时学生情绪非常高涨,都专注地投入到实验之中。实验过程中,有组同学非常仔细,发现放在碘锤凹处的冰屑熔化得特别快,等同学实验结束,我又及时提问:是什么原因使冰很快地熔化成了水呢?这些热量除了来自周围空气中的热量,还有谁提供了热量?学生回答:冰吸收热量熔化;碘蒸气提供的。碘蒸气放出热量,凝华成了固态的碘。更加理解凝华是个放热过程。

事实表明,探究的过程是一种实践的过程,一种体验的过程,也是发现和创造的过程。教师给予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启发学生用提供的材料设计不同的探究方法,让学生在自我实践活动中去体验、去修正、去发现、去创造,从而实现学习上的发展。探究式学习关注的不仅仅是问题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结果的过程,在完成某个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观察分析、实践探索能力。关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途径。

三、       交流归纳

学生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交流,质疑,辩论是探究性学习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演示人工造雪:将樟脑丸放入烧瓶,塞好橡皮塞。用酒精灯的中火加热,可看到白色气体上升。过一段时间后,瓶壁逐渐变成白色。将红色树枝迅速放入瓶内,过几秒钟拿出,树叶上全是白色的。用实物投影仪投出,学生看到白色针状物体闪闪发光,非常漂亮,在他们惊叹时教师及时提问:这白色针状物体是什么?是怎么形成的?学生这时积极思维,热烈讨论,对前面所学知识及时巩固,通过交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交流过程,气氛热烈而友好,同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语言表达能力。

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中的有关升华和凝华现象,师生、生生共同交流,授课中不难发现一些学生对身边的物理现象还比较留心但无法用准确的物理语言解释,对学生的举例、积极参与给予鼓励,同时举例强调物态变化中初始状态和最终状态,以及变化过程中的条件,即升华的条件要吸热,凝华的条件是放热。在此基础上再回到情境引入过程中的人工降雨所经历的物态变化,让学生讨论相互交流,学生充满自信,语言表达准确。在学生表述过程中强调干冰在人工降雨中的作用,并通过视频和讲解介绍干冰用于舞台制造烟雾以渲染气氛和用于食物保鲜的具体事例,并让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既能密切物理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又能拓宽知识面。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比较,使学生体会到生活,物理,社会的关系,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激发学生学习知识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服务的欲望。加强学生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的认识,发展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和爱好。

四、       联系生活实际,关注科技发展

学习物理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于社会、服务社会,同时也是适应社会。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物理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这样既巩固了已学的知识,也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激发了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强烈欲望。突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教师充分使用众多的来源于生活的事例或图片,注意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学生通过熟悉的现象理解所学物理知识,有利于学生知道物理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学试验中的广泛应用。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这部分知识,并能在探究活动中体验物理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身边的现象充满着物理知识,拉近了学生与物理的距离。通过对生活中和自然界中物态变化的观察,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产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增强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体会到自然界的美妙与和谐,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物理来自生活,神舟七号飞船的圆满成功标志着祖国航天事业的又一次巨大飞跃,教师用多媒体展出火箭升空和返回时的视频,并设计物态变化相关问题:火箭升空,过程雄壮而美丽,但是有多少人知道在火箭升空前,必须做很长时间的精密准备。火箭刚发射时,高温火焰向下喷到发射台的地面,很多物体遇到这样的高温火焰将会      ,为了保护发射台底,就建了一个大水池,让火焰喷到水中,利用水的      来吸收巨大的热量,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火箭升空瞬间,伴有迅速扩展的白色气团是     形成的;飞船返回时在大气层高速飞行时与空气摩擦而生热,为了使飞船不被烧坏,在飞船外部涂上一层特殊材料,这层材料在高温时会           而吸收大量的热,从而使飞船的温度不致过高问题一提出,学生就饶有兴趣地展开了讨论。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问题,是活化课堂教学的一种好方法、好途径。

本节课通过探究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能让学生实质性参与学习活动过程,给学生动脑、动手的机会,培养学生独立、突破、探索、发现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对知识的重组和应用能力,渗透STS教育,培养学生应用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对于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初步领略探究性学习的一般步骤,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使课堂教学更有实效。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同济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劳动西路19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