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 首页>>综合类课题>>促进学生成长>>理论学习>>文章内容
就事论事 实事求是,唤醒学生的成长潜能
发布时间:2011-02-04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殷轶曌

暑假里听吴栋老师的报告,临近结束时他介绍了这样一段话“开学第一天,一所私立学校的全体老师都收到了校长的一封信,信的内容如下:亲爱的老师们:我是集中营里的幸存者。我亲眼目睹了一般人看不到的事情:毒气室由有学识的工程师建造;孩子被受过教育的医生毒死;婴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谋杀;妇女和儿童被受过高中或者大学教育的毕业生射杀;所以,我怀疑教育。我的请求是:希望你们帮助学生做一个有人性的人。永远不要用你们的辛勤劳动,去栽培孕育出学识渊博的怪兽,身怀绝技的疯子,或者是受过教育的纳粹。阅读、写作、数学等学科,只有用来把我们的孩子教育得更有人性时,才显得重要。”关于知识和人性之争,不在我今天的讨论范围,然而这段熟悉的话语,却让我重新捡起《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这本书,再次细细品味。

如果说第一次翻阅,是场景的真实、思维的新奇带给我震撼的话,第二次品读时,“表扬的艺术”与“鼓励的故事”两个板块更令我流连忘返。

新课程的春风吹进课堂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教育思潮。表扬、鼓励就是其中最常见的了。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我一眼就相中这个方法,一来简单:“好”、“很好”、“你真棒”、“你这么聪敏,一定能答得上的”、“再想一想,试试看”外带鼓鼓掌,看上去很容易掌握;二来没有副作用,俗话说“千穿万穿,马屁不穿”,多说好话总是没错的。万没想到,真正实施起来,与想象相差甚远。就那几句口号式的表扬词,学生听起来一脸惊愕,很是不屑;自己说起来也觉得味同嚼蜡,别扭之极。于是这么不尴不尬地延续着,丝毫没体会到新思潮给我课堂带来新活力。

总觉得哪里不得劲,却又如同陷入黑暗绝境的人苦于找不到出口。直到翻开《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一个个似曾相识的场景颇有令我豁然开朗的感觉。海姆·G·吉诺特博士首先认为表扬是一种艺术,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始终坚持“描述而不评价,叙述而不判断”。具体表现为:

一、表扬孩子具体的行为而不是品性。比如:某些时候我们班主任会邀请同学帮助整理储物间,完成后,可能很多老师会当众表扬说:“某某今天做的很好,他是个勤奋的人,我们都要向他学习”。同样的实例,吉诺特博士可能会建议我们这么和孩子交流:“现在储物间每件东西都井井有条的,老师和同学来找东西方便多了。整理这些可不容易,可你做到了,谢谢你!”类似通过肯定孩子的感受加上具体的事件描述,让学生产生一种被认同、被需要的感觉。

二、注意评价背后的含意。很多时候老师们会产生这样的困惑:为什么我表扬过这个孩子后,他反而和我疏远或者突然做出些出格的事情。以前,我也百思不得其解,通读本书后,我意识到,判断性的表扬会给孩子带来莫大的压力。

1.表扬引发的焦虑

李某丢了5元钱,张某捡到后交给了新班主任。班主任老师说道:“你真是个诚实的孩子,我为你感到骄傲。”张某听了后很紧张,低下头偷偷观察以前一些熟悉的同学的动向。他曾有偷东西的记录,老师赞美他诚实的时候,他不由焦虑起来,要是老师知道……于是暗暗打定主意,疏远老师,不让老师了解自己。

2.表扬引发的不良行为

某班搞集体生日,老师非常高兴,决定表扬他们:“多么可爱的一群孩子啊,你们就是我的天使!”话音刚落,学生就开始利用糖果、蛋糕混战起来。

上面两个例子中老师都采用了针对品性的判断性表扬:诚实、可爱,但与此同时,这类评价却也带来莫大的压力。为了逃避这种“万一达不到这么高层面”的压力,孩子们就会采取各种手段来化解,甚至潜意识采取不那么困难的低成就行为来转移老师的视线。

与表扬相应,对于鼓励,吉诺特博士也有自己的见解:“称赞的语言无法鼓励低成就的人,因为他通常很自卑。即使你告诉他‘你很聪明、很能干,可以做得很好’也起不到作用。”那究竟如何鼓励才有效呢?归纳起来,无非有以下几个要点:1.告诉孩子如何改进,而不是简单的评价;2.允许孩子犯错,留有自治空间;3.不低估、否定孩子的价值;4.肯定孩子的内心感受,不一味拔高。归根结底,也就是尽量减少孩子对犯错的恐惧,承认并平和地接纳个体差异,及时提供有效帮助。对孩子们来说,具体而又实际的行为远比空泛而华美的言语鼓励有用得多。

掩上书本细细品味,通篇没有什么高深的教育理念,也不需你积淀多么深厚的功底来改革创新。无非就是把学生当做活生生的、平等的人,就事论事、实事求是地去探讨现象、解决问题。在“聊家常”般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接纳、肯定孩子的感受,在需要的过程中体现他的价值。一旦有了自我的空间,自然也就萌生出继续成长发展的念头。剥开层层朦胧的面纱,原来教育有时也可以如此简单。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同济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劳动西路19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