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 首页>>综合类课题>>促进学生成长>>理论学习>>文章内容
寻找与孩子们的“共同语言”
发布时间:2011-02-1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孔德颖

在艺术及其它教育中,最出色的教师并不是将自己的所知倾囊相授,也不是滴水不漏,

而是凭着一个优秀园丁的智慧、观察、判断,在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帮助。这是对一名优秀教师最精辟的概括,这里的帮助应包含评价在内,我们应如何帮助学生,我们应如何当一名出色的伯乐,怎样去发现一名学生的强项,怎样使他变的聪明,而不是成为标准化的奴隶。

传统的评价活动大都在课程或单元结束之后进行,而很少老师在课前的备课期间就考虑进行评价活动,这就耽误了评价的最佳时期,其实,备课时就应理清评价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可以服务于教学评价,从而使教学过程更有效,进而改善教学质量。

我相信每一位老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给刚入校的学生上第一节课时,学生们都非常投入、安静地听,可是在接下来的课程里,很多学生的学习热情逐步下降,在学生毕业离校时,老师们总是听到孩子们说对学校的自我感觉不好,如果有学生憎恨学校,就更不可能指望他们取得出色的学业了。其实,这一变化过程主要是体现在情感上。新课程标准其中的一个维度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与以往的大纲相比,是一个垮时代的进步。但事实上,很少老师会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而对学生的情感状况进行评价的更是凤毛麟角。

传统评价很多是脱离了学生的真实世界,而没有考虑到评价可以发生在学习过程的任何一点上。以下是我在陶艺课程中尝试的“从改变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实践美术教学的发展性评价。

玩是孩子们的天性,从小到大都喜欢。有时候,要让学生喜欢上你的课,首先还要让学生喜欢你这个老师,怎么样才能让学生喜欢你呢?我觉得是愿意和孩子们一起玩。虽然课堂教学免不了要强调严肃性,但是我们的教学对象毕竟还是十二三岁的初中生,是一些还没有脱离童趣的大孩子,如果能与他们玩到一起,保留那一份童真童趣,那你就真正成为了他们中间的一员,当然是倍受欢迎的了。

所以我就特别利用美术课,和孩子们好好地玩了一把——带他们玩“陶泥”。

课一开始,我便提问:“玩陶泥”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同学们有的说:“就是捏泥巴!”还有的说:“就是做茶壶!”这时又有一个同学立刻联想起了电影《人鬼情未了》中一段感人情节,便情不自禁地说了起来,大家都向她投去了好奇的目光。于是,我就给同学们讲解:“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发明陶泥的玩法,这里面的变化可是无穷的哟!”孩子们自然兴趣高涨。首先是“手拉坯”,我告诉孩子们电影《人鬼情未了》中的女主角玩的就是手拉坯。许多去玩陶也是冲着拉坯而去的。学拉坯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首先是要定位子,找到陶泥的中心力点。当泥在你的手中逐渐变得匀称,且不再往外抛时,便可以试着用大拇指向泥的中心点进入,形成一个空间。随着拉坯机的转动,陶泥会在你均匀的用力慢慢成形,你可以把塑造成自己喜爱的器皿形状,这时陶坯便基本成形了。接下来要做的工作便是修坯,借用各种工具,削去多余的泥,使陶坯变得更完善。待陶坯干燥后,便可以考虑上釉。想像力在这时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你可以用画笔细细地描绘上喜欢的图案,也可以用一块布随便地抹几抹,发挥创意的空间,来个随意挥洒,当然也可以选择简单的浸釉。上完釉后,不要对你所设计的颜色效果太过“留恋”,因为接下来的烧制是一个相当奇妙的过程。高温下,釉色变幻莫测,相差一度都会产生不同的颜色效果。这就是“窑变”。因此,有的陶艺中收干脆改成上漆,这样画上去的效果与烧出来的效果是完全一样的。一般来说,拉坯的作品多为花瓶、茶杯、碗等器皿。同学们迫不及待地想要尝试这种制作方法,但是由于条件的限制,我只能给学生看有关这种制作方法的录象,让他们加深印象,同学们沉浸在“玩”的“诱惑”下,显得格外的兴奋。

接下来的玩法就是大家小试身手的时候啦——“手捏泥”。与拉坯相比,手捏泥可发挥的空间更大。就像小时候玩泥巴,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想像,随意地捏一些小动物、小摆设等,因此,手捏泥深得同学们的喜爱。同学们从最简单的动物造型做起,我先让大家猜我属什么,然后再做出一条美丽的小蛇,于是孩子们就兴奋地捏起自己的属相来,一时间,整个课堂热闹极了,孩子们纷纷捏出了各种各样的蛇呀,龙呀,马呀……同学们这下“玩”得是“不亦乐乎”。

当同学们正捏得起劲时,我发现有的同学把泥搓起长条状,于是我就拿起那条泥条问大家:“可以利用泥条做出什么样的造型?”同学们积极回答了问题,什么蛇呀,龙呀,面条呀,我于是又问:“如果把这些长条堆积起来呢?”有同学说,可以做成一个笔筒,又有人说可以做成一口井,于是又教大家“盘泥条”,这种方法在造形上有着很大的灵活性,可以把泥条盘成一个造型独特的花篮,也可以盘成一对小巧精致的草鞋。盘泥条还较适用于做大体积的物件 ,也许你怎么也想不到,以前家里所用的大水缸就是盘泥条盘出来的。同学们玩得更起劲啦。其中有一位同学还将泥条做成扁平状,运用编织的方法,把方泥条编成一只乌蓬船,还做上船浆和桅杆,简直是栩栩如生。受了她的启发,又有同学发明了斗笠和电话,太多太多的想象力一时间汇聚起来,把课堂里“玩”的乐趣推到了高潮。

后来,我又启发大家“打泥板”。顾名思义,就是把一块块的泥板堆砌起来,像一具摆设用的陶泥小屋、小家俱等都是打泥板打出来的。所以又出现了好几件立体造型的泥塑作品,其中还有几位同学急着给学校设计环境雕塑了,一本厚厚的词典上面放着一把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设计的同学说可以把这件雕塑放在学校门口,来装点校园文化。孩子们的创造性就这样在“玩乐”中被激发了,而且每件作品都创意新颖,独具匠心,我不由得“自我陶醉”起来。
    
最后,我还让同学们猜想一些空心的较复杂的物件如何制作,有同学便想到了“模型注浆和印制”的方法。最简单的是印制,大家拿出身边的有凹凸的物品,在泥板上印制。

印制作品就如画抽象画般有趣。有时,你甚至可以简单地在泥上印上一块麻布的纹络,印上自己的手指纹,都不失为一件别具一格的作品。

这堂课临近结束,但孩子们“玩陶”的兴致却丝毫未减,在这样一种返朴归真,平和放松的气氛下大家互相交流着、玩耍着,同学们从玩中体会到了制作的乐趣和创作的成就感,更多的是教师与学生近乎平等的一种交流,这里没有正确与错误的打分,没有一问一答的严肃,更没有讲授与听课的限制。但这间教室里,大家都象是找寻到了一片青草地,玩泥巴玩得兴致勃勃、乐不思蜀。最后,同学们的作品摆满教室旁所有的窗台和展柜,作品千姿百态,富于丰富的想像,饱含儿童的天真,令许多前来的参观者赞叹不已。

课堂不是老师判断场所,而是师生成长发展的生活空间。在审美思维的环节中,通过师生的交流互动,将学习的主导权、评价权递交到学生手中。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后来的生生、师生互相交流、诉说,也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评价目的是要让被评价者认同,评价者与评价对象共同建构评价的意义,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流,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肯定了被评价者的自我评价,同时注重了学生本人在评价中的作用,发挥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

自我评价实质上就是评价对象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提高的过程。在倡导评价主体之间双向互动、相互理解的当代教育评价中,自我评价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特别是在以发现学生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的形成性评价中,自我评价显得更为重要。由于自我评价一般没有一个客观的统一标准,其主观性比较强,容易出现对成绩或问题估计过高或过低的现象。因此,开展自我评价时要特别注意对自我评价者的引导,并把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老师在课堂上多次提供机会给学生们展开自评与互评。

  学生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样要经历一个过程。在整节课中,注意每个环节的自评与他评,力求这些评价因人而易地对学生的发展起到推进作用。发展性学生评价的根本目的便是促进学生达到目标,而不是检查和评比。因此,这节课中我多采用认可性和引导性评价语言。

处在学习过程中的学生就像一杯没倒满的水。旧观念的老师总是看到“一半是空的”;而新观念的老师却总是看到“一半是满的”---前者是否定,后者是肯定,哪一种会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呢?当然是后者,这早已被心理学上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所证明---仅仅是因为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不同,一部分学生就会比另外的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

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素质和生活环境,都有自己的爱好、长处和不足。学生的差异不仅指考试成绩的差异,还包括生理特点、心理特征、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不同特点,为每一个学生提出适合其发展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建议。真正做到课堂中的发展性评价是关注个体差异的。

 

3

这节课,通过学生对评价过程的全面参与,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反思、加强评价与教学相结合的过程,成为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调整等自我教育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成为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和技能不断增强的过程。评价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决不是推行一两种新的评价方法就可以大功告成的。我所做的尝试和探索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想同广大教师一起学习新课程、了解新课程、研究新课程、推进新课程,通过我们的共同学习与创新,共同推进评价工作的整体变革。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同济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劳动西路19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