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 首页>>综合类课题>>促进学生成长>>理论学习>>文章内容
落实话语权的回归 打造教学高效课堂
发布时间:2011-03-2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殷轶曌

落实话语权的回归 打造教学高效课堂

与网络成瘾、沉迷网游相对的,是信息技术课的尴尬局面。学生从开学初的一早就在机房外等候,慢慢变得拖拉、被动起来。除了意识到课堂的真谛不是游戏、聊天外,课堂上的无力、无能感也在逐渐吞噬着孩子们跃跃欲试的心。

一直以来自认为在教材研究、教法选择上下了番功夫,更在创设情境、设计教学环节方面煞费苦心。然而,课堂依旧日复一日死气沉沉。多媒体、引导、启发、调动,动员一切我能想到的方法,抛出的问题却也往往如石沉大海。是我的问题设置不符合学生认知?是我的评价出现了问题?甚至,我的语言表达有缺陷??一个个问号叠加的背后,我发现:课堂话语表达的主语都是一个,那就是——我,教师。

这不禁令我想到后现代哲学家福柯对话语权的解释:话语是一种权力关系,它意味着谁有发言权,谁无发言权。”“尽管它是一种隐蔽的,表面上无行为人的控制系统,然而他在社会中是一种真实的权力。这项权利和话语符号系统本身无关,更多依靠说话者的社会权力和地位来反映。

反思课堂,作为平等的双方,师生都有权利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生生交往活动,主动以语言或书面成果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见解。然而,受传统的课堂教学根深蒂固的影响,一直以来我们过于强调教师、教材等因素的价值,忽视了教育的最终指向——学生内在的价值取向,课堂教学过程被简化为特殊的认识活动。虽然新课程的推进让教育者从观念上都认可课堂的主体是学生,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还存在教师的独白一言堂现象,教师依然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宰,师生之间还保留着一种控制——被控制的关系,自然,学生在课堂中的话语权也无法得到保障。

对于沉闷的课堂,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话语权的整体参与呢?首先要使提问与孩子的心灵发生共鸣,并留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比如对比纯文本和多媒体作品时,提问“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和“谈谈两种呈现方式给你的感受”,两者相较,前者是问题,问的结果直接指向标准答案,给学生话语权活动的空间较为狭窄;后者是,是一个导向丰富的话题,学生的话语权可以由一个中心向四周辐射,并生成许多高质量的问题。不同的提问方式对调控学生话语权所起的作用大相径庭,开放的话题情景下,学生摆脱了的处境,思维空间拓展了,主体意识和独立思考受到鼓舞,话语权的参与率就会明显提高。其次,评价时不妨求同存异,为学生话语权的持续发展做铺垫。法国教育家第惠斯多曾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有时心中记挂着教学目标,不免就急功近利起来,或对学生的一些错误答案置之不顾;或简单评价“不对”找别的学生继续回答;急躁时甚至就事论事地引发一番,学生唯唯诺诺、不得要领。长期以往,势必影响学生话语权的积极性。理性思考之余发现:鼓励是扭转学生话语权被动的一剂良方。鼓励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提出看法,既可以寻找到问题的答案,也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更在积极、宽容的气氛中对话语权的可持续发展给予了保障。在介绍多媒体作品一课时,学生对多媒体元素中的“动画”和“视频”分辨不清。交流时有学生提出“动画”和“视频”就是同一个概念,只是说法不同,对于这个回答,我没有否认,只是反问:概念中同时出现这两个元素,是不是表示这个概念不严谨;还有学生解释:动画是会动的画面,视频就是录像。对于此答案,只需进一步深入:录像又是什么呢?学生自会继续思考;还有同学讲到动画的画面多、视频的画面少,这个理论立即被其他同学反驳。至此,相关的很多关键点其实已经碰撞出来,在不断猜测(分析)——反驳——再分析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如涤水,不断去污取清。再加上我对被反驳答案的有意鼓励,声称缩小了思考范围也极具价值,营造了安全的氛围让学生行使话语权,学生总体发言较以往踊跃。

学生真正行使话语权必须保证从教师的话语场(提问)中剥离,有独立的思考过程;还得避免话语权过于集中在部分学生身上的问题;更要避免被看似热闹的“齐声回答”所粉饰。要想在课堂教学中让话语权回归,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的话语权,更要懂得引之有法、导之有序、放之有度、收之有益的经营之道。只有当学生不再仅仅是为教师言说,更多是为自己而言说的时候,充满生命气息与创造力的课堂才会真正呈现。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同济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劳动西路19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