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 首页>>综合类课题>>促进学生成长>>理论学习>>文章内容
浅谈课堂话语权回归
发布时间:2011-03-2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黄婉蓉

浅谈课堂话语权回归

 

课堂话语权的缺失现象由来已久,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教师是传道者,很大程度上承担着传承文化、教化百姓的重任,这与西方的教育模式大相径庭,历朝统治者与历代的教育家们都倡导“师道尊严”。再者由于教师知识经验的优势,使得教师容易在课堂教学情境中确立自己的话语权,形成课堂上教师的单一话语与独白,课堂也由此变得死气沉沉、单调呆板。

优秀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通过话语进行对话和交往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交往的主体,都具有支配课堂教学话语的权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放给学生应有的课堂教学话语权,还要引导学生行使其拥有的课堂话语权,以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然而,课堂教学话语权的引导与分配在教师的课堂设计或教学实施当中却往往表现失当。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实行对课堂教学话语权的“引”而不“放”,“引”等同于“灌”。学生话语权时刻受制于教师的控制与定位,只有如此才能被赋予言说的资格。在这种灌输式教学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发展的是一种依附权力的思想,他们所受的教育就是听教师告诉他们应该怎样说和应该怎样做,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毫无主体性可言的。而现今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许多课堂教师为了扭转学生主体性丧失的局面,教师对课堂教学话语权的运作却走向另一极端,即“放”而不“引”,“放”等于“乱”。教师把课堂教学话语权统统抛给学生,至于学生对其话语权做何种选择与运用,教师不作引导。这种对学生放任自流的课堂教学只是一味夸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却低估甚至排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从而使得学生在事实上成为主体成为空话。

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为改革传统课堂话语权的分配提供实施方向。要真正实现话语生态,还需要教师做到:1.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2.平等待人,对所有学生都能一视同仁;3.多层面交流,交流的内容不仅停留在认知领域,还应有意识地多向情感领域渗透;4、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善于营造平等对话的课堂氛围,在师生的互动性活动中尽量增加学生言说时间。只有这样,教师话语、学生话语才能共存,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师生共享知识、感情共鸣的场所,真正实现课堂话语生态的良性发展。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同济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劳动西路19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