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间,我早早地踏入教室,一眼瞥见了徐某。他正在兴高采烈地与一位男生打闹,而其它学生则开始陆陆续续地准备我这门学科的教科书、练习册。其实今天我是为徐某特意早到教室的。因为自从开学到现在只有前三节课徐某是带好书的,其它上课时候就是他或趴在干干净净的桌上睡觉,或一个人坐在那儿发呆。为了带书,我曾找他谈过几次话。他说:“书没有了”。“那没有了可以向其它班学生借或者到图书馆买一本。”他也曾答应我,可一到下节课的时候,他还是老样。
我在教室里一边和学生们聊聊,一边时不时地看看徐某。他依然在打闹。上课铃响了,徐某回到教室最后一张——他的位置上,桌上依然干干净净,显然他今天还是老样,根本没想着去借书。我的火气直窜脑门,乘学生预习课文的时候,一下走到徐某跟前,严厉的说:“书呢?”他看了我一眼,瞥过眼神笑了一下,也不吱声。看着他那副无所谓的表情,我气坏了,“站起来,没带书就没资格坐着听课。”徐某很不情愿地站起来,一只脚还挂在凳子上。“站直了。”我又一次地命令着。……
开始教学讲解后,我很快沉浸在教学中,当再一次关注到他时,发现他已坐在了教室后面靠墙的空桌上。我又走到他跟前,用眼神恶狠狠地盯着他,没想到他非但没有收敛,反而也恶狠狠地与我交接着眼神,那眼神充满冷漠,充满仇视,恨不得一触就发。我不禁打了个冷颤,还是自己先下台阶吧,“你先坐下,下课后跟着我到办公室来。”当然,下课后,他不会去我办公室。我找他的班主任沟通了一下,才了解:他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对学习不感兴趣,内心充满叛逆。他在学校里与老师的处世原则是:你不烦我,我不烦你。否则什么都敢来。了解情况后,我不禁对自己当时所说的话语感到内疚。
反思:
每个学生都来自不同的家庭,身上携带着不同的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师在批评学生或评价学生的时候,千万不可凭一时之气,一定要先了解清楚学生的个性和家庭背景,然后选择适合的话语,方能让学生心甘情愿地接受,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事后,我也了解到徐某曾有好几次上课前去他班借书,只可惜都没有借到。说明以前我对他的建议也曾触动到他的心灵,只是在几次都借不着的失败下,他放弃了这种方法。那作为教师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一味地否定学生,事必行动太鲁莽,久而久之,学生会缺乏对教师的信任,产生厌恶之情,进而厌学这门学科。试想:如果当时的我换一种方式,为他买一本书,然后在书里夹上一张寄托着我对他期望的书签,那会是什么结果呢?我想:人之初,性本善,我对他的帮助一定会触动他那冷漠的心灵,心中的坚冰从此融化,真正的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是他们的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那我们的教育就真正地达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那我们的课堂也会在这种理念下打造地更为有效,真正实现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