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 首页>>综合类课题>>促进学生成长>>研究成果>>文章内容
老师,请走“近”你的学生
发布时间:2011-02-1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孔德颖

内容摘要:本文针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育教学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师生互动的教学技巧作了简要的阐述,运用教育叙事的手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以一堂版画鉴赏与制作课程为切入点,简要地阐明自己对教学中的情感教育问题的一些认识,以及自己的一点小小尝试。进而论证了“情感教育”中的四个原则,最终将其纳入“和诣教育”的理念。

关键词:情感教育  交流互动  兴趣性  成功性  审美性  创造性  和谐教育

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积极推进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美术教育有着不同于科学教育与思想教育的特殊作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美术教育已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与技能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提高学生情商,培养学生审美和创造能力的教育,也间接影响着学生形成初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简而言之,美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的这一特点决定了美术课堂教学所采用的方法要有别于其他学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也可以和文学、戏剧、音乐、科学等学科知识更多地联系起来。通过学习加深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了解,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美术教育讲究的是情感的投入与心灵的交流,否则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情感教育是一种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教师如何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让你的学生体会到这种情感呢?

我在《方寸情缘》——藏书票的鉴赏与设计这一课中,围绕学生们相对陌生且在中国又有着一定文化积淀的“藏书票”这一文化元素,展开了有针对性和趣味性的鉴赏与设计。学生对这一文化从陌生到熟悉,从感知到品味,从设计到收藏……这一系列过程全都是学生自主地积极地自然而然地真实情感的投入,作为美术教师,我选择扮演“学生”的角色,用学生的眼睛去发现问题,用学生的想法去分析问题,用学生的眼界去思考问题,与学生一同融入学习和体验之中。

首先,我尝试了角色的转换。在该课的导入环节中,由老师“教”转变为学生“学”。最初的设想是老师来“教”同学们一种方法——让自己的书变得个性化。在试讲后,我大胆地选择了另一种导入语:“同学们,你们有自己喜爱的藏书吗?你们会用什么方式表示这本书是属于你的?”课堂气氛从严肃沉闷一下子变得缓和起来,学生似乎都愿意亲口告诉我,他的藏书之道,我也微笑着聆听并细致观察从学生眼中流露出的信任的目光,他们愿意和我一起“学习”更加个性化的藏书方法。“角色转换”成就了我与学生第一时间的情感交流。

其次,我用学生的眼睛去发现问题。在中外著名藏书票作品鉴赏环节,最初的设计是展示“经典”——从抽象画大师的作品到名人名家的收藏,从印象派风格到现代抽象元素的融入……可是在试讲后,这些却未能引起学生的共鸣,相反,让他们与我产生了一定的距离感。当我课后反思,并用学生的眼睛再次去鉴赏时,我找到了孩子们的兴趣所在,他们不是专家,不是艺术家,更不是评论家,他们只关注发生在他们生活中的事物,他们有自己特殊的文化语言和交流方式。于是,我找来了孩子们最熟悉和崇拜的文学家小说家的藏书票作品,以及与孩子们爱看的动画片有关的图案造型,让他们从情感上走进画中,用自己的方式品评出作品的内涵与经典。这一环节的设计,正是情感教育的体现,学生最质朴的一种思想得以释放,从而也实现了从感性到理性知识的转变。

再次,我用学生的想法去分析问题。例如,在这一课程中,藏书票的设计规则和方法是重点,于是我想以清晰的文字图表来告诉学生有哪些设计规则和方法,甚至还特别标注要重点讲解构图原理。但是对照美术课程标准,这一环节又不应该过于追求专业化。那么,学生会如何来设想藏书票的构思呢?学生的审美能力又能达到何种标准呢?我用学生的想法细致地分析出,“对比鉴别”是掌握知识点的捷径。于是,我搜索到了学生能够理解的词汇:“画面平衡感”、“图案面积感”、“图文搭配感”,并分别挑选与之相符的三组藏书票,让学生来对比分 析。他们都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正确答案,同时,凭借直观的对比鉴别方法掌握了本课的重点。(1-3)

1对比画面平衡感

2对比图案面积感

3对比图文搭配感

最后,用学生的眼界去思考问题。设计制作一枚个性化的藏书票是本课的难点所在,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他们在《又画又做又印》的单元已经接触了纸版画的制作,体会了边做边学边玩的乐趣,而且七年级的学生最为欣赏和喜爱的莫过于卡通与动漫造型,于是我提供给学生一些设计素材,充分强调作品的个性化,并以“独立完成、制作最快、最好的集中展示”作为动力,给学生一个相对自由的创作空间,让学生去思考自己打算设计一件怎样的作品?如何做才能既符合制作要求又突出个性化?是否愿意为朋友设计?作品最终的创意如何实现……

在正式比赛的那堂课结束,孩子们仍沉浸于创作的美妙与成就感之中,甚至对我这个初次见面的老师丝毫不陌生,竟聊起了家常,还意犹未尽地请教着自己的这幅作品应该如何装裱?怎样装饰?也许这就是“情感教育”的成果吧?用一枚小小的藏书票寄托“方寸”间的情缘;将一种审美的情致融入师生间情感的交流。“角色转变”拉近了我与学生间的距离,“交流互动”赢得了学生对我的信任。由此,让我不得不思考是什么成就了富于“生命力”的课堂?又是什么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学生的知识、情感、技能如何才能得到充分的彰显?这也许正是当前新课改教学模式中值得探索和尝试的 “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它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通过情感教育,充分发展学生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真正成为德、智、体、美等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

走“近”学生,从思想和情感上贴近学生。情感教育体现了“兴趣性”的原则。学生是不断变化着的复杂个体,作为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敏锐的洞察力发现学生有可能激起兴趣的话题和事物,让学生带着“兴趣”走进课堂。

走“近”学生,从语言和行动上适应学生。情感教育体现了“成功性”的原则。也就是说教师要创造条件保证每一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成功的体验,在日常交往中都有自尊的体验,从而能够建立起积极的自我评价,产生积极的“自我接纳”。而作为美术教师,完全可以在你的课堂上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取得成功,体味成就感。

走“近”学生,从互动和交往中吸引学生。情感教育体现了“审美性”的原则。当我们的教学过程不再是纯粹的知识传递和获取时,教育便成为一种具有审美性的活动。参与的教师和学生双方主动投入又被深深吸引,那活动本身就是双方心灵互动的“作品”。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在美术教学中,尤为可贵的便是“亲”和“信”。作为一个美术教师,学生与你亲近,自然会受你的影响,你思想中所有的艺术理念才会在第一时间与学生产生共鸣。试想,在这样一位老师的教导下,学生怎会不佩服不信任你?自然他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也因你而起。加之,我们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无论其是否具有艺术天赋,我们要让孩子明白艺术上的成功者绝不仅仅是潜质优异者,而绝对是善于坚持者。

走“近”学生,从智慧和创新中引导学生。情感教育还体现了“创造性”的原则。它的具体含义既包括教师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和每一堂课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又是指情感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创造性素质。在美术教学中,为了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需要练就的仅仅是“抛砖引玉”之功,用你的智慧去点亮学生的心灵,孩子们的创造力是无限的,千万不要把自己的理念强加于任何一个孩子身上,让他们成为你的复制品。让“青出于蓝”吧!这才是美术教学的最高境界。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研究的“和谐教育”——即通过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保证个性全面发展,保证个人天赋才能的充分表现,使学习富有成效。其内在、恒久的支柱便是建立学生学习的积极的“情感动力系统”。老师,请你走“近”你的学生吧!也许就是你向前迈进的这一步,让你的学生从“被教育”者转变成了“学习”者;也许就是你凭借学生的眼睛去看世界,你才有了与学生“亲密交流”的机会;也许就是你俯下身子、放下身段与学生共同探索和求知,你才赢得了学生的信任与尊敬;也许就是你掌握了孩子们的“语言”,你的想法才可能与他们产生共鸣,孩子们才会主动地渴求知识信息。虽然情感教育尚处于初步阶段,理论与现实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只要你我共同携手,相信我们一定会看到情感教育那无比灿烂的未来!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同济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劳动西路19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