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成长、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成为现代教学的基本组成部分,它不仅是目标实现的基础,更是有效教学的基础。要让教师的课堂既能体现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共性要求,又能适应本校生源不够理想的现状,我们课题组展开了研究,现对2010年所开展的工作进行总结。
一、 确立研究方向,明确分工
小组成员来自于美术、信息技术、英语、生物四个不同学科的老师。不同学科有不同学科的特点,有其各自研究的点,如何让四个学科的老师能共同找到研究的结合点,我们小组讨论了多次,决定以课堂为主要研究载体,侧重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对课堂中学生的回答,教师作出的语言评价的研究
2.对学生作业、测试的反馈性评价的研究
3.对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的评价研究
4.不同学科下对同一班级评价的差异性研究
小组成员:认为不把4个研究的内容分在不同阶段逐一研究,而是采取共同研究、重点研究的策略。在研究的过程,再不断地进行调整。我们对多要做的事进行分工:蒋龙玲老师负责会议记录和宣传活动报道;孔德颖老师负责材料的收集和材料的网上上传;殷轶曌老师负责活动的设计和主持;屠敏老师负责课题研究的方向及中期评估、结题报告的书写。黄婉蓉老师协助课题组长。
二、 学习相关理论,营造氛围
课题组长积极上网搜索课题的相关材料,然后上传课题网,并下载打印给小组成员利用双休日和暑期假期进行学习。小组成员在认真学习的基础上有的记下了读书笔记,有的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写下了学习体会,还有的撰写了案例,这些行动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的支撑。
三、 科学规划活动,推进研究
1.调查问卷 课题的研究对象是学生,自然就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课题组在确立了研究方向后,根据研究的内容设计了一份学生问卷调查。考虑到八年级的学生已有在校两年的学习生活,对本校部分老师的教学风格及课堂情况比较理解,再加上能够客观看待问题。我们选择了整个八年级作为调查的对象。学生们在匿名的方式下客观公正地进行了评价。后期由黄婉蓉老师利用暑期休息时间进行统计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形成文字。
2.课例研究 我组成员积极开研究课,小组其他成员立足研究点,深入课堂,课后积极反思,进行评课活动。其中殷轶曌老师在七(2)班开了一堂《文档加工与表达》。课前她查阅了大量资料,然后反复修改教学设计,最后联系小学和高中教材,结合研究课题将“作品的评价”这一板块移入本课。通过这样的尝试,学生对作品的场合、对象需求有了很强的感性认识。黄婉蓉老师的一堂课给学生家长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3.案例研究 课题组要求成员结合实际教学撰写案例,屠敏老师撰写了《学生不带书,教师如何应对》,案例中教师反思到每个学生都来自不同的家庭,身上携带着不同的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师在批评学生或评价学生的时候,千万不可凭一时之气,一定要先了解清楚学生的个性和家庭背景,然后选择适合的话语,方能让学生心甘情愿地接受,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蒋龙玲老师在案例中谈到:教师要精心预设、提高应变能力;巧妙点拔,合理引导;同时做到多角度评价、合情合理,才能真正使学生在评价中受益,在评价中成长,使即时评价成为一门语言艺术。通过案例研究,小组成员加强了沟通,彼此帮助,分享经验,共同发展。
四、组员共同提高,初显成绩
课题组成员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评价,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一阶段下来,课题组不仅收获学生成绩的提高,还获得了成员自身专业发展的成长。孔德颖老师在常州市初中基本功大赛中过五关、斩六将,一路晋级,最后获得了大市“一等奖”的好成绩,并且与屠敏老师一起获得了常州市第九批骨干教师的光荣称号。孔德颖老师的论文《有这样一种教学》获2010年江苏教育学会论文“二等奖”,《老师,请走近你的学生》获市美术年会论文“三等奖”。殷轶曌老师的论文《以半成品加工教学策略,精心打造信息课堂》获2010年江苏教育学会论文“一等奖”,《以图表丰富表达方式》获评信息技术年会论文“三等奖”。
五、反思不足之处,还需改进
课题组在研究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为:
1. 因理论指导不够,研究缺乏一定的深度,有些活动还只是流于形式。
2. 组员之间的分工与合作还有待提高。
3. 课题研究的方向还要作进一步调整。